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君 《生活教育》2011,(5):31-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原理共同构成。在现代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充满时代的气息,对推进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创新教育体系都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广西陶行知研究会现有80个陶行知思想实验学校,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上,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核心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或专题列入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内容.《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网络课程是基于任务驱动设计,按认识陶行知、阅读陶行知、学习陶行知等活动形式设计,学员按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系统地认识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旦进入教师教育课程,校长教师都会自觉主动地接受陶行知,并把陶行知教育思想带进学校,带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给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和空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深切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性,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对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在与学科约会、与班队融合、与活动牵手的创造性处理中,实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办学目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与训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于二○○二年九月进入区域性试验,这是一门由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整合而成的全新的综合性的公民教育课程,目前小学教育界在新课程观念确立、教师专业化培养、教法研究、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准备不足。在高等师范院校面对课程改革,同样存在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本课程的设置体系、教法研究等缺少提前准备,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观念滞后,综合性实践活动研究甚少等问题,为此提出实施对策,即认真审视本课程所表达的教育观念和国民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途径;开发小学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院校与教研室、小学联合研究“综合实践课”的理论和技术;政府牵头培育一批有典型教育作用的实践基地,实现开放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创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我们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理论,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发展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  相似文献   

7.
郁桂珍 《文教资料》2006,(34):69-7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且又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主要观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知行”、“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核心内容,因为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不因星转斗移、社会变迁而湮灭光泽,过去、今天、将来永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一、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实践第一思想1934年7月,《生活教育》刊登了署名陶行知的文章《行知行》,标志着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会忠 《教育探索》2008,(10):39-4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生活课程化,课程生活化”教育思想与实践,为生活科学教育在小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小学生活科教育学实施的路径,一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二是要将科学教育引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致力于 教育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发展。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 平,有必要深入地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保证该思想与教 学工作的深度结合,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分析了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好处,研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小学 体育教学之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更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更了解中国教育的中国本土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因为,“生活教育”理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课程改革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引领。“生活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又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支撑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刘艳慧  唐烨 《教书育人》2001,(21):24-26
陶行知先生建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对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坚持“教、学、做合一”,尤其要重视“做”“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体会和出来的,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称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生活教育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活教育的理论最早由陶行知先生提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吸收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上,结合我国实际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以此探讨园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及实践路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三大基石,其蕴含的基本理念与园本课程开发的要义不谋而合。在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中,园本课程开发应基于回归幼儿的理念,即扩大资源选择的范围,强化资源运用的意识,并在课程实施中践行幼儿"手脑并用、从做中学",丰富幼儿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已经过世半个世纪。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感悟颇深。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陶行知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今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5.
论陶行知教育观念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一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二是主张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要面向工农群众,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平等,教学及教学管理民主化。三是提倡现代师德观念,包括献身教育,追求真理,创造革身作则、团结协作等内容,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教育顺利实现由“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6.
陶蓉芳 《考试周刊》2011,(90):210-21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习得方式是以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评价方式是以过程为重、终端结果为辅。可以看出.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理念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有很多契合之处。在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思索着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7.
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和实践 ,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学习、研究陶行知的这一理论 ,对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形式、“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教育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新路,为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是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重视"寓教于乐",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全民素质是陶行知投身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全民、终身、全面是陶行知评价教育的三维标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实施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创造理想社会是陶行知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