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白",即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在国画创作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构图方法。画家通过有意"留白",实现"虚实相生",使得"空白是画","无画处皆成妙境"。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了作品的意境。所以"留白"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相似文献   

4.
崔文博 《文教资料》2008,(25):78-80
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有多种,如线条、笔墨、色彩等等,空间布白也是很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尤其对以意境为重的中国传统绘画来说,空间布白能影响到整个画面.布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这样的形象势必造成线内、线外的留白.留白并非空洞无物,中国画的留白不仅仅是画材之一,而且还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中运用"留白"手法,含蓄内敛地表现主题,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未曾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思,达到以虚显实、虚实相生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留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在"无声胜有声"中经历悟的顿生、思的深远。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留白"呢?一、矛盾冲突处"留白",激活思维的求异性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完形压强效应"理论认为,当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空白的刺激物,就会产生一种急于改  相似文献   

6.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构造关系上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之中.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比如在绘画艺术中,就很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副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黄宾虹语)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故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何仲权 《考试周刊》2008,(8):167-168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泊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王维诗歌中留白艺术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在一起,重意境的虚实相生,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构筑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之一,指在构图或上墨(色)时,让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色)而保留纸面的本色,从而达到一种“虚实相生”,“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意趣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如何留白,体现空白空间的视觉和精神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空白”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将中国画中关于空白运用的技法和观念运用到现代视觉设计中来,这无疑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一种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留白是水墨艺术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体现中国画空间感和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是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中国画用留白营造出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意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得以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中追求以简约构成画面的特点,去繁就简,集画面的诉求于一点,使形象更突出,情节更紧凑,以极少的元素传达出极多的信息,使平凡的形象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讲课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让我想到中国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留白”。中国画讲求意境,而意境唯有在观画者的神思中才得以显现。“留白”就正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给作品以意境延伸的广度,它可以收到虚实相衬、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张罗 《教师》2014,(13):60-61
留白,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是表现中国画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可以创造出一种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留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反衬出艺术的虚,达到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艺术性很强的信息和情感的双边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全盘授予,而要善于引导、启迪,  相似文献   

13.
留白的艺术     
诸定国 《语文天地》2008,(10):22-23
"留白"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构图)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能够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  相似文献   

14.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留白",最初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后来,运用在多个方面,如文学等方面。"留白"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本文借用其引申义,分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的意义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布白"是画家的留白艺术,适当、适度的"布白"可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把"布白"艺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巧妙、富有艺术性的"布白",将让课堂异彩纷呈。文章通过从情境中创设"布白",在组织活动中"布白",在推进目标生成时"布白",阐明了如何运用"布白"艺术将"动态?跟进?生成"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所谓“虚”,就是松、淡、模糊甚至是“无”;“实”就是浓、重、密等等。没有虚实不成画面,虚实关系处理好了,就层次明晰,主体突出。不少优秀作家在写作中借鉴这种表现手法,使作品结构精妙,意境深邃,收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从  相似文献   

18.
<正>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空布白,以虚写实。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里,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里的话说出了这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教学能不能上升到这种境  相似文献   

19.
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经常会精心留出一些“空白”,这就是“留白”艺术。比如“断臂的维纳斯”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思想者”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想像。可见,这种“空白”并不是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因此,好的“留白”常常会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留白",原是国画的一种手法,是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著名的齐白石的<虾>、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都被大家所熟知与称道,画面寥寥数笔、留下大面积的空白之处,却给我们提供了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大胆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