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歌词《小河淌水》表现了阿妹触景生情,望月怀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充满着对爱情的追求和理想的憧憬。其情之真之纯之痴之美,令人感动。歌词感情饱满,短而精粹,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初听乍看似觉寻常,仔细品尝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养情”说是荀子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养情”是礼义借助于艺术 ,通过对人“气”的影响而作用于人心的过程。“养情”说是对“化性起伪”思想的具体化 ,是沟通荀子关于人性、礼义、艺术三大思想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
《诗经》时代,战争、徭役相当频繁,其承担者——士兵,长年在外奔波,久役不归,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日夜操劳,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感情,长久离家。必然会产生一种思念之情。二是“孝”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侍奉双亲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长期服役的人来说,久而不归,以致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因此,难免会产生浓重的思乡怀归之情。  相似文献   

7.
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们在社会中,总是存在一定的需要、欲望和期望,而这些期望或欲望往往会超越现实条件而存在。虽然每个人都在期盼自己万事如意,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在大多数情  相似文献   

8.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脂批指出,"乃石头耳。"贾宝玉就是一块顽石,曹雪芹在这里正是借贾宝玉恢复那些受磨砺,被玷污、受屈辱、被遗弃和被忽视的人类天性中的"情"。人类天性中的"情"是人的自我,是人本身存在的,不是外在赋予的,是作者对于人类灵魂的揭示,体现为以人为主体的内在激情和灵气,这种"情"又升华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反抗,以及"情"与封建不合理事物对立时所体现出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自古我国的人画家强调作画要能自由体现感情,画家有了美好的心灵,才能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寻找美,才能把情融入创作,产生自然生动、有意境的画作。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代,伴随着人们对“诗缘情”的艺术本体的自觉认识,艺术的形式美逐渐获得独立的价值。魏晋人萌生了把诗歌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的思想。审美情感在“形似”中寻找内形式,语言声律构成文学艺术的外形式。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形式上,总结出比较完备的声律理论。但由于脱离缘情本体,又导致了声律对情感的桎梏与悖离。  相似文献   

11.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情智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情智教育的探索,开创了情商、智商双向开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生存发展形成的品牌。情智教育的实施,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将情智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能更有效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刘勰所论之“气”,存在于一切真正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章中;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贯通力;它与情紧密联系,但不等于情,含“气”之情必须具有真挚性、充沛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明代戏曲创作,是我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它的戏曲思想以教化论和主情论为主,其流变大致经过了教化论的高扬——教化论的极致表达——主情论的提出以及对教化论的反拨——主情论的泛化与恶性张扬——向教化论的适当回归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吴炳《画中人》和汤显祖《牡丹亭》在故事和思想层面的比较,说明二者表达"情"的过程中,相同之处在于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希望打破封建的束缚。不同之处在于《画中人》表达的情细腻,委婉而曲折;《牡丹亭》的情热烈,直白而大胆。  相似文献   

18.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真情(一)     
一、情宅1 花不能没有色彩,鸟不能没有翅膀,人不能没有性格,诗不能没有真情。浩劫深重的血腥年代,人们浮沉于没有性格的人的波涛之中,呼吸着被假情污染的空气,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唱着声不由己的歌。在那个跛足年代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并非缺乏真情,并非没有性格,而是个性被共性淹没,真情被假情掩盖,诗的处女被假情的海盗奸污,于是,数千年屹立于世界诗坛高峰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的宋夏战事时断时续,持续了百余年,给北宋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北宋优待士人的文官政治使文人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本着“诗言志”的传统,他们用诗歌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宋夏战事的丰富内容,诗中表现了义愤填膺的激愤之情,体现了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