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谍影重重——论当下荧屏谍战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 《视听纵横》2008,(5):99-100
近年来,谍战剧在各电视频道上频频亮相,并逐渐走热,成了电视剧中的宠儿。从《吉城谍影》《暗算》到《谍战古山塘》《谍战1949》《重庆谍影》,一时间,电视剧中弥漫着“重重谍影”,而且很多谍战片取得了很不错的收视率:像《51号兵站》在2007年CCTV-1电视剧收视率排名中排在第四位,而《特殊使命》则在2007年CCTV-8的电视剧收视率总排名中也是占到了第二位的好成绩。《五号特工组》更是被全国各个电视频道竞相播出。今年,继续着这一股投拍碟战片的热潮,秦海璐、廖凡等领衔主演的《谍影重重》,又将谍战剧和季播剧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国内谍战片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
兰景婷  郭伟 《今传媒》2011,(10):80-81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意义的坚守,表现了信仰的力量,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当今的谍战类电视纪录片逐步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向,《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纪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谍战题材已经不算新鲜的2009年,一部未经炒作宣传的谍战题材电视剧《潜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收视热潮。仅以北京卫视为  相似文献   

4.
谍战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纪录了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守,在其主旋律的内核之外又有着特殊的美学特征。《隐蔽战线》这部系列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和视听化的影视语言表达,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奋斗牺牲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还原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出版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1,(12):38-41
麦家画上中国谍战文学的句号——历时8年封笔之作《刀尖》上市"谍战之父"麦家于近日推出最新长篇巨著《刀尖》。这是麦家自2008年凭借《暗算》问鼎茅盾文学奖之后再次推出的重磅力作。《刀尖》从缘起到出版的整个过程长达30年。麦家反复修撰改写,光是创作过程就持续了整整8年,是作者耗时最长的一部小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谍战类型的电视剧发展得极为迅猛。而其中最被人们所关注的当属2008年底开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自从开播伊始,《潜伏》就在各地方台创造出收视率高峰。这部成功的电视剧不仅具备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疑和惊险等谍战片的基本特点,而且表现手法有新突破,集中体现在悬念设置的巧妙、角色刻画的力度、戏剧冲突的处理等方面。本文就从角色的刻画方面,探析《潜伏》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曹榛 《视听》2016,(11):41-42
谍战题材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电视剧题材,也是被业界认为容易出精品的电视剧类型。而作为谍战题材剧优秀代表之一的电视剧《潜伏》,在较短的时间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热议,也直接说明我国观众对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喜爱。而在湖南卫视这样一个受众面极广的平台播出的《麻雀》,同为谍战题材电视剧,但和七年前播出的《潜伏》相比,出现很多新变化。本文旨在分析由《麻雀》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我国谍战题材电视剧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4,(10):40-42
自1996年《实话实说》开办以来,许多专家学就预测未来的中国电视将是谈话节目的天下。从中国电视的现实来看,从1996年至2000年四年间,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掀起了轮轮热潮。《实话实说》的成功,为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一时间,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抢建谈话节目。从《化视点》、《读书时间》、《精彩时分》、《朋友》、《影视同期声》到《当代工人》、《相约夕阳红》、《对话》、《面对面》《讲述》、《艺术人生》,单是中央电视台的谈话栏目就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9.
自1996年央视创办《实话实说》之后,电视谈话节目逐渐勃兴于我国电视荧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颈。分众传播理念给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对话》坚持精英化取向,定位于高端受众群,邀请重量级嘉宾解读新锐、前沿的经济类话题,成功实践了分众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1968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制片人唐·休伊创办了电视杂志节目《60分钟》,从那时起,每星期天19点到20点这段电视黄金时间里,CBS都在播出这个杂志节目。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的主要电视台,也纷纷转播这个节目。收视率调查和民意测验表明,《60分钟》节目始终在美国“十优”电视节目中名列前茅。我国山西电视台从1989年7月24日起,开播了杂志节目《电视桥》。这个节目每周二、四、日三个晚上黄金时间播出,每次半小时。在开播后的半年时间里,收到了2万多封观众来信,不少观众表示,每到《电视桥》播出的日子,他们总觉得不收看就像…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2,(3):106-107
2012年,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悬崖》取得了开门红。平均收视达到0.652,在全国卫视排名中名列前茅,为黑龙江卫视打响了领军东北的第一枪。谍战戏扣开新年大门近几年谍战大戏火热荧屏,但却良莠不齐。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从1959年的《我的一家》算起,中国谍战电视剧的发展已经历五十多年。纵观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谍战电视剧不但形成了规模,树立了品牌,而且在技术条件、艺术水准、美学追求、文化内涵、生产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试从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发展演变入手,管窥中国谍战电视剧的艺术进步。类型化: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民间俗称的"限娱令",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从猜测、质疑到不绝于耳的争论与误读,再到各项措施实施后荧屏面貌得到较大改变,《意见》出台并实施一年的效果究竟如何?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否真正去除了电视荧屏上庸俗、低俗、媚俗的"泛娱乐化"现象?电视节目格局与媒体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电视媒体的文化生态环境真正得到改善了吗?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一年电视实践的梳理分析,观察并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写在电视娱乐化浪潮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斐 《青年记者》2007,(5):14-15
1997年之后,以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电视综艺栏目为样本,中国电视上的娱乐化浪潮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视荧屏上枪声不断,谍报频传,就算是谈场恋爱,也没准是"美人计"……频频亮相的谍战题材影视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追捧,一度成为收视新宠。从《暗算》到《剑谍》,从《潜伏》到《密战》,从《誓言无声》到《誓言永恒》,《秋喜》《风声》随后紧接登场,各路英豪一路走红,各个剧种你方唱罢我登场,接连创造不俗的收视成绩。谍战剧热播并非偶然,依托宏阔的历史背景.谍战剧以其人文的英雄叙事和精致的人物造型向观众展现了隐蔽战线特殊职业的光彩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栏目活动化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地》栏目是商丘电视台唯一的一档对农栏目,也是多年来商丘市的一档名牌电视栏目。2009年11月,在首届全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暨第三届全国新农村电视工程中,《黄土地》获全国对农优秀电视栏目称号。栏目自2000年开办以来,举办了上百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栏目组记者和专家、文艺  相似文献   

17.
在2005年一场由电视湘军激情导演的娱乐风暴——“超级女声”,迅速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电视湘军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娱乐的巨大魔力。本文试图从分析电视湘军娱乐化①现象入手,从价值定位及内部机制等方面,探寻电视湘军成功的规律。一、娱乐化是电视湘军最本质的特性和最核心的竞争力1、频道定位娱乐化。早在《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一炮走红之后,其他省级电视台还在纷纷效仿中央台办“严肃的新闻综合台”之际,电视湘军就开始思考频道定位问题,在90年代末湖南卫视就打出了“快乐中国、湖南卫视”的招牌,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锁定青春”、“…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浙江卫视的一档《中国好声音》节目把电视竞技真人秀节目的影响力做到了极致,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作为地方电视台,宿州广播电视台也在电视竞技真人秀类节目上做出了大胆尝试和体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为地方台实施真人秀节目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娱乐节目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2001年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节目刮起了一股“娱乐旋风”,并且随着这两年来其他卫视台的一些节目的开播,这股风越来越泛娱乐化.2011年10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对过度娱乐化的电视娱乐节目实施调控,这一意见的出台再次激起了人们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秋喜》是孙周导演的一部新型谍战类作品,第一次将文艺风格融入谍战片,使其扣人心弦亦不失唯美。本文试图应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解读该片。通过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分析构架出了本剧的符号矩阵图式,揭示了对信仰及其坚守方式的关注,借以呈现该片的另一种面貌。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片,影片《秋喜》于2009年上映。影片背景是1949年的广州战斗。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广州城还笼罩在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白色恐怖下,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的校友晏海清与夏惠民,因为政治信仰不同成为彼此较量,相互争斗的对手。该片是2009年第七届广州大学生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