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语教育是以外国语言字为载体,传授化知识的教育。外语学习是以外国语言字为工具,获得化知识的学习活动。外语学习尽管对外语教育表现出依存性和服从性,但真正的外语学习具有主动性,学大于教。外语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国情、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综合反映。在新世纪,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主要:我国的外语教育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在当前形势下,外语教育要采取的对策:(1)准确定位;(2)注重教学方法的中西合璧;(3)要办出多层次、多规格的特色,以适应社会需求。外语学习所面临的选择:(1)自我定位;(2)把培养外语自学能力放在首位;(3)注重外语学习在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重视学校外语教育是欧洲实现其多元化、多语言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最新的欧洲学校外语教育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外语教育强制性、学习年龄低龄化和语言多样化的特点。21世纪的欧洲外语教育政策强调外语学习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促进民主公民权的教育和社会融合,致力于个人多语能力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史为鉴,剖析晚清中国两所具有代表性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在科学教育课程方面设置的特点,对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尝试提出对当代大学课程设置方面有益的建议,即外语语言学习是起点,科学教育是终点;外语教育要以科学实践为主,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以外语为主;外语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紧密结合,满足专业需求,建立严格的淘汰考试制度;拓宽英语专业的课程范畴,增加科学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语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全体未来国民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外语的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了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然而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开展系统的外语教育规划,当前外语课程的目标不是在外语规划基础上制定的,而是基于外语语言学科的内在机制规定的。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国民外语能力需求,可以发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体的目标与社会发展对全体国民的外语能力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应该基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重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目标,以此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外语教育的基本效率。  相似文献   

5.
李晶 《海外英语》2012,(4):23-24
当前高校外语教育正面临着意义失落与重建的关键时期。该文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回归生活这种后现代课程理念对于外语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启示作用:语言教育是发生在教育和教育者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之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语言学习教育发生的场所,是语言教育的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论述了外语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发挥它人文价值的功效。从实践层面,探寻了整合学习者生活世界与语言教育世界的教育策略,即:外语教育生活化,学校定位本位化,教育评价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外语教育由基础外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非外语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氛围等部分构成。综合性大学担负着高级创新研究人才的培养任务,理应将外语教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语言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人的思维和社会的交际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有着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功能,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熏陶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外语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应的语言活动及交际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学校在外语教育规划中应注意语言教育功能的体现,注意语言教育的多层面和语言的多元化等的相互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宋亮 《教育》2013,(6):38-39
2012年12月26日,为培训机构预约外语试听课的北京少儿外语试听中心工作人员陈甜甜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过去10年来,北京12岁以下学习多种外国语种的人数每年增长超过80%。这种需求反过来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多所中小学已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其中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在2011年提出,全区中学都要推广第二外语选修。  相似文献   

8.
王西茜 《海外英语》2023,(6):157-159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改革,校本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语教育作为一门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语言,其教育效果的提升还需要校本课程的补充和丰富。借助校本课程的建构,本科外语教师要在符合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优化方式,以推进外语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该文具体阐述了校本课程建构在外语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课程.教材.教法》2016,(12):107-114
课语整合式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欧洲兴起,根植于整体主义(holism)哲学思想,旨在将课目学习、语言学习、认知发展和文化习得有机地整合起来。目前,课语整合式学习在课程开发上,已经生成了基本原理与有效方法,前者主要有莫汉知识模型、斯诺概念模型与科伊尔语言3联模型及其3A工具,后者则主要有4C开发框架和6步开发流程。这些正在引领着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创新走向"整合"时代。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存在忽视外语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外语学习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由此造成中小学外语教育出现"费时多,收效低","哑巴外语"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通过介绍虚拟现实语言学习网络(VIRLAN)旨在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匡林 《教书育人》2006,(10):13-13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语言教育,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它为推行亚洲主要语言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资助。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当前外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国教育界和外语界在20世纪末颁布了以“5C”为主要内容的《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给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带来了质的改变。同样中国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外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以及标准的实施状况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美两国外语课程发展的趋势和外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外语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实质还是以维护美国安全为中心的外语教育,其外语学习的目标和重心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能用外语沟通交流、体认文化,并融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实践中也应将此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李玲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1):100-102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外语要比成年人更具优势,但最佳学习年龄问题仍是语言教学理论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根据有关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研究,结合中国外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学习外语并非越早越好,在中国的多数地区,从9-12岁左右之后,即初中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教学应该是最经济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大力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更加紧密。东盟多语种、多文化的语言状况对广西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独尊英语的外语教育发出了挑战;通过对广西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的调查,提出中小学外语教育应遵循师生家长的意愿、大脑语言学习规律,整合语言学习环境、多语种师资等有利条件,实行多语种、多文化的外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为最大的语言输出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并不重视外语的教育。但在后殖民时代,英国的政府和民众越来越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英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有效的外语教育政策来推动英国民众的外语学习。因此近年来,英国教育技能部推出了《语言学习》和《全民的外语:生活的外语——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等重要文件。本文从解读文本入手,分析和论述了当前英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近期及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特点等。本文认为,在后殖民时代英国外语教育的政策呈现多元文化认同的趋势。多元文化认同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目前制定新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在职英语教师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传统教师教育阶段的课程没有为师范生今后从事外语教育教学准备必要的语言学和外语教育学研究意识;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未能给师范生留下持久有效的影响;教师教育没有为师范生后天可持续发展所需核心能力提供充分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教育需要从单纯培养知识技能型外语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要重新审视实践的作用,调整实践结构,加大实践比重,协调好理论讲解与实践经验的关系;要培养学生具有后天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要重视训练其自我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23日,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以下简称园丁奖)暨2006年全国“十佳”小学外语教师、全国“十佳”初中外语教师、全国“十佳”高中外语教师(以下简称三“十佳”)评审会议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本届园丁奖及三“十佳”评选由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与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举办,旨在深化我国外语教学课程改革,激励广大中小学外语教师不断钻研、探索外语教学,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外语教师。  相似文献   

19.
外语人才培养的软肋是缺乏思辨能力,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外语界的基本共识。基于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的思辨能力培养关系到外语技能课程革新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外语技能课程在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从适当调整外语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改革外语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语言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外语技能课程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和变技能课程学习为自主选择学习的视角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造就具有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外语人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语特色学校是特色学校中的一类,是以外语教育教学为办学特色的学校,其办学理念体现对文化交融的全面理解,其管理体制体现对文化交融的适应改造,其师生行为体现对文化交融的兼容并包,还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凸显外语语言学习的优势。其文化要素包括体现跨文化教育的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服务、坚持效率为先的学校管理、体现包容和尊重的师生行为、突出外语特色、坚持文理并重、开阔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