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关于"屠呦呦之问"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令中国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在众人的关注中,有人注意到获奖者属于"三无科学家",其申请院士的过程也成了批评院士制度的重要证据之一。无独有偶,在今年1月8日公布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屠呦呦再次榜上无名,  相似文献   

2.
正屠呦呦2015年,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在获得这一巨大的荣誉之后,85岁的屠呦呦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而是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  相似文献   

3.
<正>屠呦呦和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三人由于在寄生虫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成就而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尽管屠呦呦明确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但是,还是有人感到不平和不解。最大的不解是,既然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为何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其他也有重大贡献的人却没有获奖,因  相似文献   

4.
《学会》2015,(10)
<正>据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昨日在京召开,屠呦呦出席座谈会并讲述获奖背后的故事。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北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中国科技届头一件大事,毫无疑问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我们在屠呦呦获奖后短短几周时间就推出了《呦呦有蒿一一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从"523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以及诺奖等几个方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中国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青蒿素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张猛 《科学中国人》2011,(20):30-31
一、中国公民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度获奖者是中国81岁女科学家屠呦呦。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光环的"三无"教授屠呦呦,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发现和提取了青蒿素,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奖的理由是发明了治疗盘尼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药物阿维菌和伊维菌素。尽管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神药",但是,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疟原虫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  相似文献   

9.
书籍推介     
<正>《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0月定价:38元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  相似文献   

10.
<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小雅》第一篇《鹿鸣》中的句子。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名字取自《鹿鸣》的屠呦呦也对青蒿的研究情有独钟,并成功发现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来,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似乎旱已"预言"了这一切,成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真正的预言帝。小虫引起致使疾病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近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疟疾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11.
<正>周先生和钱先生在一个楼道里对门住着。周先生在大学教哲学,对禅宗很有研究,受其影响,家人跟着学禅。钱先生是一位正直无私的好法官,只认理,不畏权贵,铁骨铮铮,街坊邻里对他交口称赞。远亲不如近邻,两人渐渐成了朋友。钱家常常"战火纷飞",隔三差五便有争吵声传出,家人的嗓门也锻炼得一个比一个高。与钱家相反,对门的周家却从不见争吵。一次,钱家又发生激烈交火,钱先生落荒而逃,独自在小区外的饭馆里喝闷酒。恰巧周先生从窗外经过,钱先生把他拉了进来,周先生以茶  相似文献   

12.
正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发现了抗疟药青蒿素,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数百万生命。她赢得许多奖项,其中包括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出版的小行星公告上,距离太阳约2.63个天文单位的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从瑞典传来的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让在国庆长假中的中国人沸腾起来。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个人,屠呦呦因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即青蒿素抗疟法获得一半奖金;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为"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分享另外一半奖金。一时间手机微信、互联网、电视等媒体纷纷刷屏点赞,因为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本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无人区"里虽然暗藏风险,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黄维团队的颠覆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陆续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8月1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的会议室里,一场激烈又精彩的答辩刚刚结束。此刻,一众委员们正争相与中国代表团握手祝贺,尤其是界限委员会的副主席Park教授对那位来自中国的首席科学家连连称赞,直言他的陈述是此类划界答辩的范例,说到高兴时Park教授甚至没有注意到,界限委员会主席Awosika教授已经等待良久,要与这位科学家握手。这位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如此赞誉的  相似文献   

17.
<正>英国剑桥大学马赛厄斯·科勒教授及其同事注意到,在亚洲印度尼西亚的树林里,生活着当地人称之为"大凤蝶"的燕尾蝶。有趣的是,它的翅膀本来有黄有蓝,可人的眼睛看上去却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绿色。研究人员对此十分好奇,便用显微镜对燕尾蝶的翅鳞仔细观察之后,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屠呦呦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人们对青蒿素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一些看法很有市场。例如,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药,因此,屠呦呦获奖证明了中医药的胜利;还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国发现的,靠青蒿素的生产可以不仅为中国赢得名声,也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等等。这些想法是好的,但却有些想当然。因此,需要从科学事实和证据来解释关于青蒿素的一些疑问。青蒿素药物是西药不是中药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提取的化学物质,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论剑"之际,由乐住网络服务公司(下称"乐住网络")与长沙市住建委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湖南省首个"互联网+小区"项目正式发布。发布会上展现了乐住网络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长沙市已有536个小区参与该项目合作共建,近20万业主享受到24小时"网上物业",5个小区完成门禁、道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