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黛玉是儒释道三教内质性因素交织杂糅的综合化身,拟以“三教合一”称之。她的儒教徒特质体现在其忠孝信仰,受儒教教化而体现出的仁、礼等习惯性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以及通过省身洁己以践圣贤之道;她的佛性体现在其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的佛家语调,以及对彻底解脱的通透阐释;她的道教渊源体现在其为天上绛珠仙子谪凡还泪的身世传奇,以及自由适性、清静崇仙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分析了绛珠草与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相似,从而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解读林黛玉形象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路娟娟 《文教资料》2012,(19):16-18
《红楼梦》善用各种小道具,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道具也不尽相同。作为绛珠下世的“草木之人”,林黛玉本为还泪而生,手帕断不可缺,手帕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着微妙的辅助作用,从而成为她的性格道具。手帕在书中不同的呈现方式,揭示了林黛玉的生命悲情和诗人气质,也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4.
绛珠之泪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风,是风翻开了《红楼梦》;泪,是泪滋润了《红楼梦》。那涟涟的泪水,好凝重,好凝重,是深情而又绝望的绛珠仙子之泪。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何止是诗歌,曹君泪洒红楼,这《红楼梦》不知倾注了曹君多少的泪水,不知承载了绛珠多少的眼泪。千年前,她说过“: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千年后,她带着“水…  相似文献   

5.
宝玉和黛玉之恋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前因(前世注定),话说人有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后成为仙境中的神瑛侍者。一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灵河岸边散步,看到了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便用甘露来灌溉,使得绛珠仙草脱胎换骨修炼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便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  相似文献   

6.
宝玉和黛玉之恋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前因(前世注定),话说人有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后成为仙境中的神瑛侍者。一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灵河岸边散步,看到了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便用甘露来灌溉,使得绛珠仙草脱胎换骨修炼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便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  相似文献   

7.
“钗黛合一”中“钗”是“俗人”里典型的贤淑女子,“黛”是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二者无论从性格上还是命运上都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互为补充的,这是《红楼梦》所特有的写法,表达了曹雪芹所希望的一种既能生活在温暖的尘世中,又能保持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这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完美组合,也是曹雪芹个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顽石与灵玉     
他是灵霄峰上经久不变的顽石。 他是女娲补天后大放异彩的五彩石。 他就是绛珠仙子要用一世眼泪去偿还的冤孽——怡红公子。  相似文献   

9.
一击两鸣别开生面红楼一梦,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便演义出绛珠仙草“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过他了。”这样一段“木石前盟”以泪还债的故事。于是眼泪也就成为黛玉的象征,黛玉成了眼泪的化身。“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终落得“泪干春尽花憔悴。”观黛玉一生,可谓是因泪而生,泪尽而夭。正是这泪中所含的千般愁怨,万种情丝,纺织出“独把花锄泪暗洒”,“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一个永恒的形象。无独有偶,同样是因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  相似文献   

10.
诗人与烛光     
诗人似梦非梦;对着烛光惆怅地吟叹起来:"视横芒之昭曜,见蜜泪之蹉跎。渭觉流珠走,熟视绛花多;宵深色丽,焰动风过……"兴致所至,竟又向烛而语:"你可知,这是谁人之赋?"烛影轻摇,忽然答道:"此为梁简文帝的《对烛赋》。"诗人愣住了;忍不住问道:"可知我是谁?"  相似文献   

11.
"淌眼抹泪"语出《红楼梦》第三回,该回目的标题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说的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到贾宝玉时的情形。贾宝玉倾心于林黛玉的美貌,但即使是如此美貌的林妹妹居然也没有戴和自己一样的美玉,便迁怒于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这使得林黛玉这位天生聪慧,并且今生注定要还泪于宝玉的"绛珠仙草"大感愧疚,于是乎便珠泪涟涟起来。文章以袭人探望黛玉为线索引出黛玉的不胜伤感之态。"淌眼抹泪"语出《红楼梦》第三回,该回目的标题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说的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到贾宝玉时的情形。贾宝玉倾心于林黛玉的美貌,但即使是如此美貌的林妹妹居然也没有戴和自己一样的美玉,便迁怒于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这使得林黛玉这位天生聪慧,并且今生注定要还泪于宝玉的"绛珠仙草"大感愧疚,于是乎便珠泪涟涟起来。文章以袭人探望黛玉为线索引出黛玉的不胜伤感之态。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她(指花袭人)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她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其间"淌眼抹泪"四字的修辞手法,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陈望道先生认为是"镶嵌"格,即在词语中,故意插入数目字、虚字、特定字、同义或异义字来拉长文句。镶嵌的作用是使词语音节拉长,声音舒缓,藉以引起读者或听者更多的注意,了解得更为清楚明白。具体讲:(1)镶字:用无关紧要的虚字或数目字,插在有实际意义的字间,来拉长词语的方法,叫作镶字。如千秋万岁、三令五申、千呼万唤、横七竖八、三催四请等。(2)嵌字:故意用特定的字来嵌入语句中,叫作嵌字。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3)增字:增字是同义字的重复,目的也是在拉长音节,使语气更为完足,使语意益加充实如:犹如、曩昔、盟誓。(4)配字:在语句中,用一个平列而异义的字作陪衬,只取其声以舒缓语气,而不用其义的,叫配字。如":几番得失,我已失却一切"",历史上的恩怨植根已深"。"淌眼抹泪"即属镶嵌中的"配字"格。  相似文献   

12.
四大名著中涉及佛教、道教、儒教的内容甚多:《西游记》中佛祖菩萨、妖魔鬼怪轮番上场等鱼龙混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点灯祈寿的片段笼罩神秘面纱;《水浒传》中霹雳大仙下凡、赤脚大仙转世、天罡星座、地煞妖魔都带有神话特色;《红楼梦》中夫荒山女娲补天遗石、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恩恩相报、太虚幻境和薄命司判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开篇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浇灌和还泪的故事,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前者家征男人创造的辛劳,后者象征女人对男人的净化和塑造。从上述意象看出,曹雪芹对女人的审美视角大大地拓展了,同时也是作者为封建社会男人寻找新的人生坐标和价值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4.
四大名著中涉及佛教、道教、儒教的内容甚多:《西游记》中佛祖菩萨、妖魔鬼怪轮番上场等鱼龙混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点灯祈寿的片段笼罩神秘面纱;《水浒传》中霹雳大仙下凡、赤脚大仙转世、天罡星座、地煞妖魔都带有神话特色;《红楼梦》中大荒山女娲补天遗石、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恩恩相报、太虚幻境和薄命司判词、神秘的  相似文献   

15.
<正>贾宝玉是不是神瑛侍者?根据常规研究,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貌似没有悬念,但是我探究发现神瑛侍者倒应该是薛宝钗。《红楼梦》的开始,是一块"凡心己炽"的补天石求一僧一道带下凡去在"温柔乡富贵场"里享受几年,于是僧道将它变成通灵宝玉,让它跟着两个"造劫历世"的风流冤家一起去,而这风流冤家就是"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和要还"灌溉之德"的绛珠仙草。按照主流说法,神瑛侍者是宝玉,绛珠仙草是黛玉,那顽石自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小说的关键部位用女娲补天造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绛珠还泪三则神话暗示了《红楼梦》的立意和统贯全书的主题。这三则神话共同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作者用这三则神话突出表明,在这个特定时期,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化相对于具有男性特质的文化的优越。  相似文献   

17.
绛珠“还泪”的情节构成了《红楼梦》的总体框架,使作品具有了超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二重复合机制,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极大地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的模式,讴歌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情感文化,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节选部分,林黛玉进贾府,一个浓墨重彩的"进"字深意读之不尽,细究这个"进"字可谓是意蕴多重:贾府的显赫高贵、森严的等级制度、宝黛初会情缘始生、林黛玉泪尽缘灭于贾府、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女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