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父亲的床底下落了厚厚的灰,可从不让打扫,生怕我们弄坏了什么东西,我一直很好奇,下面放着什么宝贝呢?每次问父亲他都说你们别碰就行了,到时你们自然会知道。1990年9月,父亲从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后,有天我看见他从床下拖出一个破了皮的小皮箱,把皮箱擦干净后,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小皮箱。“你不是一直好奇,这箱子里装着什么吗?来,过来看看。”原来里面装的是一本厚厚的相册。他推了推老花镜,轻抚着一张张照片,开始向我讲述一个个关于建桥的故事,我的记忆也被这些老照片不断勾起……  相似文献   

2.
父亲去世前两年,给了我一只小提箱,里面装着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本。他用一贯的玩笑、嘲弄的口气对我说,他希望我在他走之后——也就是指他死之后——读一读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3.
忆父亲     
开篇的话父亲张元济号菊生(1867—1959),系清末进士,曾参加戊戌变法,被革职后即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教育与出版事业,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父亲遗著:《张元济书札》、《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王绍曾、叶宋曼瑛、汪家熔关于父亲的传记专著也相继问世。家乡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后又于1987年及1992年两次召开研究父亲生平和思想的学术讨论会。国内书报刊物上也不断登载评介父亲事迹的文章。父亲一生活动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且均建树甚多。因而,有人提出应为父亲“正(?),即不仅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更可称他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自可各抒高见,继续讨论。对我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五十二个年头,除几次短暂的离别外,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父亲思想遗产十分丰富,现在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绯闻     
《新闻天地》2011,(12):76-76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疑似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了学校,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6.
读我书     
说的是一位笃信佛教的新文学爱好者,本来是跟我父亲通信的;父亲过世后,这笔遗产就归我继承,一年能收到他三四封信。父亲复信之快,恐怕没人比得上,七八封各色各样的信,只消两个来钟头;我是另一个极端,连写张收条也得打草稿。这一年的三四封信尤其难办,几乎封封一个样,说他  相似文献   

7.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8.
陆哨林 《出版史料》2009,(3):124-127
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有吉少甫同志的遗稿《对一张老照片的回忆——答黄宝殉之女黄川问》,特别是那张“老照片”,让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保存着父亲遗留下来的同样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许多人是我父亲出版生涯中的老朋友,有些还是他走上进步出版道路的引路人和支持者,都是我崇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9.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10.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九华,来自宜章县档案局.我的父亲也是档案人,我是子承父业来到档案部门的.27年来,我一直用心呵护着两代人的档案情缘,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父亲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就在乡镇当文书,父亲没读过多少书,但对有文字记录的东西非常看重,平时喜欢收集整理一些文件材料、报刊书籍.家里有间小房子,父亲专门用来放他的这些宝贝.  相似文献   

12.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4.
我的外祖父顾学颉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古文献专家、诗人和书法家。顾学颉幼承家学,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能讲解背诵《尔雅》等诸经,文选及唐宋诸大家诗文名篇,规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阅《通鉴辑览》,部分参阅正史。每到一阶段,向父亲汇讲书中大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古典名著成为他最喜爱的业余读...  相似文献   

15.
父子两地书     
三年前,在武警陕两总队渭南地区支队却流传着“父与子两地书互帮互勉亲情更深”的佳话。“大军,你写的稿件为父看过后很高兴。今寄小稿一篇,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大军,就是我,当时在武警渭南地区支队澄城县中队服役。每当我手捧父亲发表的作品时,握笔勤耕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我的父亲罗书廷是一名中学教师。2○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打下丁坚实的文学基础,工作之余,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父亲的熏陶下,入伍一年多的我也爱上了新闻写作。起步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人民武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稿3○篇。每见报一篇稿,我就要剪贴下来寄给父亲。父亲也把自己发表了的作品寄给我借  相似文献   

16.
孙秀峰寻父     
“现在他们没有坟墓,也没有遗骸,甚至没有一份荣誉。我们到底在为他们找什么?”71岁的孙秀峰被肺心病折磨多年,每到冬天病痛更加猖狂。她喜欢夏天。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门口,眼睛望向院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的一个叫乌素图的镇上。此时是晚上,孙秀峰坐在火炉边,怀里是一堆尺寸不一的带有字迹的纸和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父亲的入伍通知书,它们在柜子里像宝贝一样被珍藏着,见证着这几十年来孙秀峰对父亲的寻找历程。孙秀峰把它们一张张放进了火炉里,只留下那张通知书,“等我走后,把它放进我的棺材里”,她告诉坐在旁边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7.
方君 《湖北档案》2002,(10):22-23
当我端坐在一位八旬老者面前,观看着他五十年代在内务部社会福利司的那张照片,自己那点自鸣不凡一下子崩溃了.  相似文献   

18.
土屋隐在大山深处,周围古木参天。土屋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木床、一个灶台、一堆木柴、一铺被褥、一盒火柴、一把刀。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从没有其他人进入到这间土屋,当然更不会动用过这些东西。可是每隔一个月,父亲仍然会领着他的儿子过来,擦一擦桌子和椅子;晒一晒被褥和木柴;磨一磨刀,装走灶台上已经潮湿的火柴并更换一盒新的干燥的火柴。当这一切忙完,父亲就会领着儿子静静地离开。门上挂一把锁,却从来不曾锁上。那锁是为防止野兽们闯进土屋的。它对任何人都不设防。  相似文献   

19.
【前记】我最近在为父亲丁景唐整理书籍、稿件、书信、照片等,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书信,我随手拿了封信,发现除了来信外,竟然有父亲的回信,这是父亲用复写纸写的。大约他觉得这封信的内容很重要,很丰富,如果有人再来问此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印给人。因为当时来访问的人不少,大部分是日本朋友。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一家人     
这张全家福,录下的是普普通通的上海一家人。 中间端坐着的,是我的奶奶和爷爷的妹妹二姑奶奶。奶奶是一身浅色,而二姑奶奶的面料,看上去是传说中的香云衫。她们身后站立着的七个年轻人,是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还有他的大嫂。照片里没老四,那时已故。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他最小,排老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