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崔凯 《青年记者》2024,(4):5-11
数字身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身份类型,受到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数字身份特征,从表达性数字身份和工具性数字身份两个属性维度对数字身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我国的早期,数字身份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接入身份,体现了数字身份获取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身份的建构则从表达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体现出意义输出、身份认同生产与建构新型社会交往网络的主动性,体现出这一阶段数字身份建构的公平性。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身份共存并对其进行延展,亦对现实社会身份有再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菲 《东南传播》2021,(5):113-116
后疫情时代,"老龄化"和"数字化"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不应该被隔离在数字科技的"围墙"之外,应该实现科技"助"老,而非科技"阻"老.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出发,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困境可分为设备、情感以及社会融入三个层面,在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问题出现转机,文章就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充分享受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3.
何可欣 《东南传播》2021,(10):127-130
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由于个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媒介接触经验等,成为数字反哺的主要对象.而银发群体自身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生理条件具有特殊性,给数字反哺加大难度.研究数字反哺现象可以借鉴社会学习理论,从自我效应、交互决定理论和观察学习三方面分析银发群体在使用智能技术时的不同困境:自我认知上出现无力和恐惧感、环境感知上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这些认知和感知共同影响着银发群体的学习行为.此外,学习行为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子辈的媒介素养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反哺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媒体的广泛使用,抖音等低门槛短视频平台成为当前银发群体进入互联网的重要场域.本文运用访谈方法调研了银发群体中的直播者、短视频拍摄者、短视频观看者,探析银发群体短视频数字情感劳动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银发群体的数字情感劳动与用户所建立的新型营销关系,即情感支持驱动的消费关系,银发群体在数字情感劳动中更重视再次介入...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分析传统数字鸿沟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国际学术界数字不平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 ICT接入者和利用者的分层化和多样化;ICT接入和利用背后的动机、利用能力和效果的不平等及其所反映出的各类社会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是文化复制的结果;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关系在ICT利用和接入中的表现等。数字不平等表现维度的研究有传统的ICT接入、利用、心理及技能视角,有从资本角度的研究,还有综合的衡量方法。表1。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及其利用在不同地域和群体间的扩散存在不平等,由于身体和认知局限,较低的计算机和信息素养以及对技术采纳和运用的障碍、恐惧等原因,很多老年人不仅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还加深了与时代的脱节感。数字鸿沟问题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突出。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地域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对于各类新兴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存在设备普及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平等获取信息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抚平数字鸿沟、打通数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实现信息普惠的关键一环。文章聚焦国内外信息无障碍和包容性数字服务相关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信息无障碍数字服务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包容性信息服务,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为实现信息普惠和数字公平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数字化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重视并尝试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问题。本文回答两个问题:(1)如何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2)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的效果如何?面向四川省都江堰市城乡结合部震后修建社区的32位老年人和9位青少年开展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采用深度访谈法,目的在于挖掘数字化水平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建立数字互动的分类体系;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重点探究数字互动对消减老年人数字贫困其他维度的作用方向。通过田野研究识别出描述老年人数字化水平的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数字接入、数字态度、数字能力、数字努力、数字互动和数字影响,其中数字互动分为数字合作与竞争、数字互助与冲突、数字强制与顺应顺从、数字交换、数字模仿。数字互动对其他核心要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数字合作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数字竞争负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互助正向作用于数字态度、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对数字努力有双向作用;数字冲突、数字强制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顺应顺从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数字态度之ICT行为倾向、数字能力和数字影响,负向作用于数字态度之ICT认知;数字交换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努力;数字模仿正向作用于数字接入和数字能力。本文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社会网络类型的数字互动,发现基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数字互动对消减数字贫困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王齐 《视听》2022,(3):153-155
微信小程序"小年糕+"借助轻量化产品优势,瞄准银发经济蓝海发力,从用户定位、功能设置、内容策略等方面着手,回应了银发群体在媒介使用和情感表达层面的旺盛需求,不仅提供了聚焦银发经济的媒介发展策略,同时也从侧面提醒社会需关注打造良好信息环境与弥合数字代沟等相关问题.中老年群体作为数字社会中的边缘群体,正显现出其在信息参与和...  相似文献   

12.
数字不平等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文章依循数字不平等这一概念框架从产生到发展的研究线索,回顾和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认为数字不平等研究对数字鸿沟研究既有直接的继承性,又有其独特性.它依旧关注ICT带来的不平等,但它突破了数字鸿沟“二分法”的局限,深入分析互联网使用者在接入、使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与社会影响;并试图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新标准,提出数字社会分层,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研判.文章最后讨论了数字不平等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数字不平等是研究ICT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新视角.通过杭州图书馆模式初步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经验.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社会资本是公共图书馆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实现路径.这一研究主题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消除数字不平等: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民 《图书馆》2012,(5):17-20
数字不平等研究是在数字鸿沟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信息通讯技术(ICT)资源分配不均的新视角。图书馆界就公共图书馆承担消除数字不平等,实现信息公平的社会责任已达成共识。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包容,发展社会资本,加强自身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承担消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这一社会责任的实践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结构日益渐“老”,数字生活却面目一“新”。在此背景下,因接入差别、使用差别和知识差别导致的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媒介素养不足的数字弱势群体,在疫情突发和数字发展的碰撞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具体探究了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老年群体在信息接收前、中、后先后面临的“三重困境”,从多方主体进行剖析,提出对应的弥合路径,以期助力人口老龄化、社会数字化和疫情常态化的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老有所养""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特色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点工作。但老年群体在获取网络信息、使用信息科技能力上相对落后,在利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生活方面明显存在差距。如何弥合"银色数字鸿沟"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界对银色数字鸿沟现象的实证研究和适用理论,得出微观与宏观、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理论视角,从技术、个体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理解银色数字鸿沟形成的主要因素。基于银色数字鸿沟的形成因素,本文分别从打造新媒体个性化服务、发挥老年群体主体作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三个方面提出弥合银色数字鸿沟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群主义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界定社群和数字不平等的内涵及其外延,并构建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含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及数字赤贫等5个阶层,并描述每个阶层的特征。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相关数据,初步论证描述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现象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融入度的提高,部分老年人出现了智能手机依赖行为。文章探究了老年群体存在性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后果,进而为促进其更加健康地使用智能手机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对27位老年人及8位老年人亲属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构建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的促进和掣肘机制,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行为是促进因子与保护因子角力的结果。促进因子包括技术压力、社会文化压力、易感性弱点、情感焦虑;保护因子包括自我控制、数字反哺。此外,老年人智能手机存在性依赖会引发社会联系减弱、代际关系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民族志方法收集了中国100名青年“躺平族”的原始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在与主文化的不断对抗和接合过程中,呈现建构力量多元化,作用空间网络化,抵抗对象具体化、多样化、动态化,以及抵抗性质温和但影响深远的特点,不断接近葛兰西所说的“均势妥协”状态,从而建构起三种躺平文化形态:对抗式躺平、疏离式躺平和折中式躺平。研究认为,数字时代的躺平文化并非简单的网络传播现象,而是折射出在复杂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青年群体面对巨大社会压力时,建构出一种自我解压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视障者作为数字弱势群体虽受益于数字媒介,却也面临了多重复杂的不平等。本文主要关注视障群体在数字媒介使用及融入过程中,其数字媒介可及性、感知媒介歧视与数字媒介使用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框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视障者数字媒介可及性较高,但服务可及性及技术可及性仍需加强。媒介可及性正向促进视障者数字媒介使用态度,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认为技术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媒介、个体、社会三者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可及”是在视障者主动选择、市场快速响应、国家创造机遇基础上的“可获取”。视障者媒介使用研究也应当弱化其生物性,突出社会性,以更好地“呈现”而非“代理”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