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新闻语言忌修饰夸张。而在报道某些社会新闻时适当运用表述上的幽默,则能准确而形象地勾画出事物的特征,引导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刊登在1998年3月5日《羊城晚报》第九版的新闻述评《谁在“风风火火闯九州”》,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此文报道,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还没有出磁带的情况下,北京复兴商业城的音像制品柜台就举行了“水浒专辑首次上市”的销售活动,“‘李逵’睡得正香,‘李鬼’已经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了”。精当的比喻.辛辣的讽刺,引发的是忍俊不禁之后沉重的思考。 幽默的本意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也可以运用影射、讽喻、双关;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运用幽默手法比较普遍。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新华社撰写的许多评论,笔调幽默,语言诙谐,堪称时评写作幽默手法的典范。但是,并不是在表述所有新闻事实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幽默手法,如果在报道重大而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新闻时也“幽”它一“默”,在传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自然发生急剧变化时也用曲笔,新闻的社会价值会被曲解、误解,造成误导。一则雷电击死人命的报道,如果单纯追求生动幽默,用“雷公发怒”来  相似文献   

2.
在上一期《新闻业务》上,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一文中,提出在新闻的语言运用上可以采取某些“夸张”手法,并且认为只要“夸张”得当,它将不等于对事实加以歪曲的“浮夸”。对这种看法,我有一些  相似文献   

3.
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见《新闻业务》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的论点。他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以运用夸张手法,但要反对浮夸。他认为“浮夸”会使报道“有损于事实,失信于读者”,而“夸张”则可以“增强言语和文章的气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能“增添表现力量”。什么  相似文献   

4.
几家新闻期刊都登载了向星同志的文章——《一瞥惊人——夸张标题》.我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夸张标题”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清,读者容易误解.向星同志文中要表述的意思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格制作标題,但如果离开文章,亦可理解为“标題对于新闻事实的夸张”。其次,标题的首项要求是准确,而“夸张标题”的概念与此相悖,会给新闻真实性带来干扰.正如向星文中所说:“夸张毕竟有‘夸大其词’之嫌,所以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一定要慎重”。我以为,不仅“使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6.
《新闻知识》1991年第11期黄长江同志的《写物以附意风言以切事——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一文中,有“古人有‘大雪纷纷何所似,鹅毛飞飞嗟可似”一句,此句引文有误。据《晋书》记载:“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莫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辽宁省《海城市报》卢金广:我对《新闻与写作》中“刊林漫步”专栏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年第一期刊登的《短新闻写作手法》、《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等文,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一文,给予我们的指导是很具体的。过去,我们就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编采人员中探讨多次,但在新闻报道中并非都应用得很好。有不少作者不会用事实说话,致使文章空洞无味、言之无物。到现在,我已积累“刊林漫步”栏里刊登的文章200余条,放在案头,成  相似文献   

8.
在今年第六、七两期“新闻业务”中,我们先后读了林帆同志的《夸张与浮夸》和童言同志的《新闻不容有任何夸张》两文,很有启发,现在也想谈谈我们的意见. 童言同志认为“新闻的一切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包括语言的运用在内)都是用来表述客观事实的手段,它们不容许有丝毫的夸张。  相似文献   

9.
②频繁地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格,使容易枯燥乏味的言论富于灵动而有生气。在这里,既有排比的段落,排比的句子,还有一个句子中排比的词组。这一多种形式构成的排比,使其固有的那种恢弘气势得到更集中的展现,从而给言论注入了一种穿透力。例如,“广告,将贵厂产品‘广而告之”罢了,硬要弄到‘轰而告之’,弄到‘民怨沸腾而告之’,“鸡犬不宁,市场的交通秩序大乱而告之’,怕就会要走到事情的反面去了。”此处就把这篇《大有大的坏处》的主题一气呵成地揭示出来不能不令人神动心摇。比喻,在这里运用得出神入化也是所在多有,难…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11.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2.
拟人化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寓言、童话都是用拟人手法写的。所谓拟人化,就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具有人格化。因为这种方法是将物拟作人,故称拟人化手法。拟人化手法作为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学中讲的比拟、譬喻是两个范畴。修辞学中讲的比拟、比喻是修饰语词的方法。我们这里讲的拟人化写法是贯穿新闻写作全过程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个语言加工问题。虽然记者、通讯员在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新闻时,离不开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但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出现几处或十几处比拟和比喻,  相似文献   

13.
也谈“评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评论价值”?潇雨同志提出:“‘评论价值’就是指新闻中是否蕴含了值得阐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的、重要或新鲜的思想观点。蕴含了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有‘评论价值’,没有蕴含这种思想观点的就叫没有‘评论价值’。”(《“评论价值”刍议》,见《新闻战线》1984年  相似文献   

14.
“全国有关医学与卫生的刊物不下百十种,而我们最爱看的是《家庭医生》。我们之所以爱看《家庭医生》,首先是它的内容丰富多采,每期都辟有十多个专栏,既有‘专科门诊’,又有‘生活中的医学’;既有“柯大夫信箱’,又有‘趣闻轶事’……我们爱看《家庭医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通俗易懂,寓知识于故事情节之中,读起来顺口,看起来引人入胜,使我们不懂医学的读者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一词,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一书。 《南楚新闻》是一部笔记,共三卷。书中记录了当时南方民间的不少奇风异俗、奇闻异事。可惜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从转录该书的古代典籍中窥见其吉光片羽。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引录这么一段:“《南楚新闻》亦云,‘一揲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宋朝另一有很大影响的书《太平广记》中有辑录过《南楚新闻》的某些内容。如今流传下来的《南楚新闻》片段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羊,候汤沸,蛤蟆皆抱羊而熟,谓之‘抱羊羹’,又云疥者最佳,故人云:切不可切去,此乃‘锦袄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尉迟枢是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人,但其“新闻”所指内容却和今天的“新闻”含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所差别。尉迟枢的所谓“新闻”,是指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之类,不具备今天“新闻”的“指导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就其传媒记事的要旨来说,仍有其相通之处。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始于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该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报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媒体何以兴味盎然大炒“松霞恋”?大概梁锦松是香港“财神爷”,有财;伏明霞是中国体坛四大美女之一,有貌,宣扬一下“男财女貌”罢?孰料媒体之关于“松霞恋”花边报道却接二连三。一会几松霞完婚了,单单报道的题目《‘偷偷摸摸’娶了跳水皇后》就怪吸引眼球的;过了一会儿,又有报道接踵而至:伏明霞结婚才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素描在结构和语言方面,往往运用文学手法。高潮在前的“倒金字塔”是一般消息文体的基本结构形式,而新闻素描则显然并非如此。《强渡长江》的结构形式是:弛——张——弛,高潮在中间。事件的描写,在这篇新闻素描中,一步紧似一步,有平原,有山峰,有缓流,有激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其结尾又能使受众感到余味无穷。这篇新闻素描,运用文学结构形式,把受  相似文献   

19.
一稿一投好     
《新疆新闻界》去年第四期‘问题讨论’栏提出‘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向题,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稿一投’好。首先,从读者角度看,读者希望的是多看几条新闻,绝不会喜欢重复看两报登载相同的一条新闻。‘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会倒读者胃口。设若在《农家乐》广播了的节目,听过的人物通讯,为时不久又出现在报端,读者哪有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