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原始地图的价值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各种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走过的路程,形成了最原始的地图。考古人员曾经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刻在上面的古巴比伦地图。地图上标示着4500多年前古巴比伦城及其周围环境的情况,清楚地画出古巴比伦城位于两条山脉之间,城市周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山地,  相似文献   

2.
原始地图的价值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各种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走过的路程,形成了最原始的地图.考古人员曾经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刻在上面的古巴比伦地图.地图上标示着4500多年前古巴比伦城及其周围环境的情况,清楚地画出古巴比伦城位于两条山脉之间,城市周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泽.地图绘制虽然粗糙,但仔细看上一会儿,就能够对那里当时的情况大致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时代》2006,(6):108-108
A: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最流行的猜测是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计算太阳环绕地球的轨迹用了360天完成.所以他们把圆分成360个等份。这与2000年前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古巴比伦人不谋而合。古巴比伦人采用60进制的数学系统.他们应用该系统将角分成60度.6个这样的角组合在一起变成360度.这与古苏美尔人的想法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以来,位于伊拉克南部古城巴比伦遗址的命运一直备受关注。在承袭了苏美尔文明精华的巴比伦城里,曾矗立着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传说当时在地面上与"空中花园"遥相对应的,就是作为整个巴比伦王国象征的马杜克神庙。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时代》2009,(2):105-105
始建于4600年前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现在,阿联酋的TimeLinks建筑设计公司正打算超越古埃及人的这座建筑奇迹——在迪拜附近的沙漠或者绿洲中建造一座750米高的金字塔形摩天楼(胡夫金字塔高146米)。按照TimeLinks公司的计划,这座暂被称为Ziggurat(古巴比伦金字形神塔)的摩天楼占地面积约2.3平方千米。“这里可以容纳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居住和生活。”TimeLinks公司的设计总监里达斯·马托尼斯说。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问题”的产生和回答与古希腊和古巴比伦数学哲学密切相关。其形而上学原则的虚幻性使之不可能在原有框架下得到更为精确的回答。在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数学经验论尤其是后者的影响下,开普勒改造了“柏拉图问题”,最终解决了行星问题。开普勒数学哲学思想通过其天文学成就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知识窗》2011,(4):62-62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位天文学家研究发现.我们现在遵循的12星座起始日期其实是错误的.每个星座时段都应该后移一个月。他解释说.古巴比伦人对星座的划分是根据人出生时太阳所处的星座来确定的.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发生自转。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会发生偏移。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缺了水,人类将不能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回顾历史,是水养育了人类,造就了文明。两河流域兴起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今天,水却成为人类生存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从埃及吉萨的大金字塔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而下面提到的10个景观,同样令人惊叹。值得你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0.
种植小麦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为什么会衰落?华夏文明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从黄河流域不断地向长江流域倾斜?为什么宋朝以后中国王朝的寿命明显变长,而北方游牧民族也有机会成为中原的主人?无数的历史悬疑都可以在小麦和水稻这两种植物的交替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1.
陈锴 《百科知识》2023,(8):58-61
<正>赫梯人的历史与贡献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赫梯人从黑海地区迁移到小亚细亚半岛(亦称为安纳托利亚半岛,为土耳其国土的主要部分)。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塔巴尔那创立了赫梯王国,定都于哈图沙(今土耳其安卡拉以东)。公元前1595年,赫梯灭亡了古巴比伦王国(亦称巴比伦第一王朝)。  相似文献   

12.
衡量勾股定理发现优先权有三个标准,一是特例表述、二是普遍化表述,三是证明。第一,中国这三者均首次出现在《周髀算经》,公元前十世纪的商高定理是特例;曲安京教授认为它体现"寓理于算"的证明思路;直到公元前七世纪陈子对话才有普遍化表述。第二,巴比伦泥版Plimton322的研究显示,六千年前巴比伦时代的毕达哥拉斯数组已经高达万位,未有证据表明巴比伦数表具有几何学含义,也未有证据说明巴比伦人掌握定理的一般表述。第三,很可能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只是依据特例肯定所得结果,到了公元前四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晚期才实现证明;目前未见直接证据显示中国与巴比伦数学间交流,中国"形数统一"的证明传统区别于古希腊"算术与几何证明分离"传统,体现两种文化各自独特的数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新空中花园     
《科学生活》2008,(5):41-44
公元前604年至公元前562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一位美丽的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国山乡,郁郁寡欢。国王为了取悦她,下令在平原地带的巴比伦堆筑土山,建造宫室,最终成就了被后世誉为空中花园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那么,我们今天能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再建一个美妙的空中花园呢?能!大力推广城市的屋顶绿化,就能让.这一古代奇迹在当今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14.
<正>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经考古手段发掘的塑陶狗和犬骨化石等文物可以有效地证明新石器时期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人类就已经开展了驯养犬类作为家畜的相关活动,犬在帮助人类狩猎及看守牲畜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的早期人类文明也保存了与犬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以石刻和壁画等形式留存至今,个别文明甚至出现了将犬神化的现象。而将犬类用于军用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墨子·備穴》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犬在城防战中发挥的警备作用,古巴比伦人、埃及人和罗马人等也将犬视为攻城略地的极佳助手。  相似文献   

15.
张培华  李鉴 《百科知识》2021,(26):35-37
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要晚于对星空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地球之上,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全貌,更感受不到它的运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历程. 大地的形状 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古印度人甚至认为地球是驮在大象背上的.这些认识不难理解,因为人们站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大约是以4.6千米为半径的一块大地.  相似文献   

16.
2000多年前,一位叫费伦的罗马帝国艺术家和建筑师评出了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希腊宙斯神像、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土耳其阿尔忒弥斯神庙、罗德岛巨人雕像、埃及金字塔这"世界七大奇迹"。但是,除埃及金字塔外,其他六大奇迹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一个瑞士基金会正试图重设"世界七大奇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李莉 《百科知识》2010,(15):58-59
大约3000年以前,“七日一周”的说法首先在巴比伦流行。那时巴比伦的星象观测和宗教崇拜同处于极盛时期,可能由此把每个日子置于一个神或一个与神相等的星宿的保护之下。后来,罗马人也接受了一周7天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高布锡 《科协论坛》2012,(12):28-29
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科学,远在人类刚刚从茹毛饮血转到农耕放牧的时期,为了掌握农时,就已经诞生了天文学。我国远在三千年多年前,已经有了最早的历法,编制了既考虑太阳的运行规律,又顾及月亮圆缺变化的独特历法,非常适合农耕使用。国家设立了司天监,专门观测天象,除了预报农时节气之外,还负担着观测天象,记录日月和行星的运行,以便预报未来吉凶的任务。同样,在埃及、印度、巴比伦以及玛雅等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留下了古天文建筑的遗迹,编制了不同的历法。  相似文献   

19.
尼罗河长歌     
刘鸿武 《百科知识》2007,(4X):59-60
在世界文明史上,凡伟大之文明,多与某条大江大河联系在一起,诸如西亚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东亚之黄河与长江,南亚之印度河与恒河,这些史学家所称之“两河流域”,便孕育出史上最伟大之巴比伦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  相似文献   

20.
陈智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5,(13):231-231,228
中国的古代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交合,更加使之成为多元之势。它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着近五千年的延绵不断的历史,这在世界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这样称赞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同样也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正是这五千年文化的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特色。正是因为这深深的文化渊源,对我国民族古建筑的研究一直是中华建筑学人士及相关专业人员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