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文章调研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和能力需求,并比较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不同培养模式,发现中本贯通模式在培养智能制造产业急需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满足行业人才和职教改革的双重需求,拓宽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270-273
该文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专业独特性、社会需求性,从工业机器人的配置、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和教师队伍配置等方面,提出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建设方案,使其能够支撑工业机器人课程的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并具备工业机器人的行业考核功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针对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和实验室文化建设,提出实验室校、企共同管理方式,以期提升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机器人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人才需求增长迅猛,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平台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形成了任务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培养了高质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分析江苏省工业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匹配性情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了81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本体制造类、系统集成类、生产应用类企业及15所高职院校,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和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对两者之间进行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匹配性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将持续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机器人专业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在此基础上,给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工业机器人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此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并引进与该专业相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和描述,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6门相关课程。并以其中的"工业机器人装配与调试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中的一次教学任务,即:"工业机器人的示教与再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计。通过本次任务,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能力与示教编程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该平台开发的课程符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技术被视为是能够变革制造业的关键改造技术。在工业4.0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在此轮产业升级中,高职院校应探寻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规律,为社会培养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及实训项目开发的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7.
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缓慢形成的供需失衡日益严峻,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自2016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培养和选拔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描述统计、探索统计、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大赛的参赛情况、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特性。同时,剖析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MOTOMAN HP6工业机器人为对象,通过机器人练习写字画画,沿两圆柱相贯线运动案例探讨了机器人在线编程方法。另外,编制了实验指导手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机器人方面人才,并把案例的实现做成动画,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  相似文献   

9.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主要向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传授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组成、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和自动化生产线调试的能力。工业机器人技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广泛运用,社会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序的教学组织、雄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文章将从这几个方面来研究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363"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职业能力培养实践与成效.  相似文献   

12.
"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机器人领域技术技能复合人才,课程基于"互联网+"融合校企优质资源,挖掘智能制造相关德育元素,实施"校企协同、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专...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双创"和"新工科"政策对培养创新人才和加速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要求,采用优傲协作工业机器人系统,搭建机器人工程实训课程平台,设计和实现机器人工程实践课程专业类实训项目,以此期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为本校机器人相关学科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才链和技术链是高职专业设置科学对接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建设实践,认为有必要建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集群,以突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人才瓶颈。其次,通过明晰人才链和技术链在产业链对接产业集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基于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链和技术链构建了高职专业集群。最后,对机电类相关专业率先开展了集群建设的探索实践,为高职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加上工业4. 0时代社会对于智能化生产生活的普遍需求,机器人学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日益凸显。近年来机器人已经作为新生专业或新颖课程逐步引入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但国内高校本科机器人专业设置时间较晚,尚不足以评估培养效果;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以机器人为实例的情况普及程度仍有欠缺。提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机器人学科教育体系架构,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人才能力需求以及教育机器人产业化的实际大型持续性项目出发,分析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和课程及内容设置。开展机器人科普教育系列课程、高等教育系列课程和高级研修系列课程,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产业化项目、学生就业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使机器人学科建设真正切实可行地服务社会并滋生科研成果,同时从中培养出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充分调研了佛山市工业机器人生产及应用企业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佛山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的结构与数量,提出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施"校企结合,课岗融通,项目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达到"三个对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使该专业成为广东省龙头专业乃至国内知名专业,实现"十三五"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7.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践”是工业机器人相关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为了确保该课程能够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以岗位需求为引导,以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为标杆,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准则,将科研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针对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岗、赛、证、研”的融合改革,为国家培养技能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标准和两个工业机器人1+X职业证书的颁布,如何合理搭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探索。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构建了“一耦合、二融合、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一耦合”指专业人才定位与行业发展的耦合;“二融合”指专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悉尼协议核心理念与课程标准的融合;“三结合”指以项目驱动式一体化教学为内容的做学结合,以创新平台为抓手“两个课堂”的教练结合和以企业顶岗实习为手段的工学结合。通过该模式为高端应用型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开展调研,整理和归纳出高职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提出了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了岗位基础能力课程、岗位专项能力课程和岗位综合能力课程"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贴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区域经济、国防工业及国家机器人科技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综合性机器人专业人才,文章以西安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基础,深入研究目前各大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面向工程创新的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新方案,最后制定出具体内容。该课程体系设置,对于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