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本位观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在作文写作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尊重儿童的实际生活。现代知识分子如鲁迅、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人都有各自独特的儿童本位观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理念。他们留给后人的启示,一是确立儿童本位观,有效解读作文教学目的;二是立足儿童本位,作文教学应契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5.
汪银花 《学语文》2011,(1):24-24
《鲁迅——深刻和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篇名为《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我觉得本文所体现出来的鲁迅的儿童观很值得探讨。鲁迅先生对待儿童的那种平和,平等不知要超出同时代家长甚至当代家长多少倍。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韦努蒂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的倡导者,本文对二者的异化翻译观进行了比较。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异化的实质和传达方式、视翻译为一种政治和文化行为等关键特征上很相似。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语境不同,他们的异化翻译观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区别,鲁迅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改良汉语和救国,而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目的是要抵抗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政治、文化霸权;韦努蒂系统、全面、深刻地探讨了异化翻译,而鲁迅所提出的异化观称不上系统,多散见于他的译序、通信及论战中。  相似文献   

8.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下,鲁迅是一位具有独特生态敏感意识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与译作《爱罗先珂童话集》均为生态与文化批判的双重隐喻文本,它们集中体现了鲁迅的自然生态思想及艺术构思体式。鲁迅的生态观主要体现为:"适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鲁迅的生态乌托邦精神中有一种对自然之魅的梦幻寻求,他希望"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关系能再度成为国人的情感依托与信念资源。  相似文献   

10.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后喻文化的时代特点逐渐凸显,其主要强调长辈向晚辈学习的重要价值。现阶段我国亲子关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父母对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存在错误的认识、父母与儿童之间存在代沟问题、亲子间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后喻文化启发父母应形成动态亲子观、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在亲子间形成双向度的信息传递与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又是一年"六一"到!每当在"儿童节"来临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谈论儿童问题,诸如儿童的权利、福利、教育、健康等等。但在这些热闹的议论中,却总会忽略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文化的深层面需要不断明晰和重建的"儿童观"问题。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着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鲁迅特别重视儿童,就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中心观点——遵守幼者本位的道德。他认为,父母要"理解儿童",注意儿童年龄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健康成长;要"指导儿童",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关注儿童身体、儿童读物、儿童性格,由外而内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要"解放儿童",教给儿童自立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赢得伟大教育家的称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4.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识之士在审视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中国思想解放之路。儿童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就促进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变革。文章主要以李圭、康有为、周作人、鲁迅等近代学者的著作为依据,从儿童性别观、儿童地位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嬗变,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发展,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把"儿童"当儿童、把"生活"当生活、把"数学"当数学、把"文化"当文化,让数学课堂具有原汁原味的童趣味、生活味、数学味、人文味.  相似文献   

20.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的理念。从回归生活课程生态观的视角,当前的学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都疏离了儿童的自我、儿童的生活、儿童生命的摇篮。以回归生活课程生态观的理念改革学前课程,课程目标应面向幼儿的完整生活;课程内容应回归幼儿的直接经验;课程实施应发掘幼儿游戏的应有之义;课程评价应关注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