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源驱动技术是地震仪器系统根据激发同步控制系统提供的坐标数据自动选择和激活相应激发点甚至自动采集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将野外作业点实时采集的炮点坐标信息用于地震仪器自动选取炮点,免去了人工操作,提高了采集效率。源驱动技术起源于海洋勘探,早期的陆上勘探受限于地震仪器系统性能,对可控震源、井炮等激发效率没有太高需求。随着勘探技术及仪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地地区地震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3.
尹应东 《内江科技》2011,32(6):129+164-129,164
CL断陷HX区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常规地震资料已无法满足高精度勘探的需要。为提高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度,在研究区内进行了一系列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试验,得出如下结论:该区规则干扰波较发育,主要为面波、浅层折射波等干扰,其中面波能量强、衰减慢,主频为8~15Hz,面波视速度为165~351m/s;仪器采集因素采用前放增益12dB;激发因素采用5m组合井距的6kg×2井高密度炸药激发,激发点选在高速层下3m的浅井激发;接收因素采用单串12串联检波器点组合接收。  相似文献   

4.
梅超 《中国科技纵横》2011,(5):247-247,277
随着胜利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地质任务要求越来越高,由寻找构造油气藏逐渐向岩性、断块等隐蔽油冬藏过渡,而地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对地震采集遣成了很大的困难。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体的“双复杂”问题,严重制约了地震采集的发展,影响了高品质地震资料的获取。激发作为地震采集的关键环节,受“双复杂”问题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复杂地表的激发,需要研究对地面建筑的震动足够小,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同时增强下传能量,确保得到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的震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学刚  孔磊 《内江科技》2013,34(4):32-34
随着新疆地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地质任务要求越来越高,以寻找岩性、地层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任务越来越来多,而类似成1井东的大沙漠地区往往难以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严重制约了地震采集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成1井东、董2井北的激发技术研究,采用多浅井小药量激发、井检联合压噪等技术有效提高了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5)
要想促使地震勘探结果达到较高的精度水平,就必须提高勘探采集系统的覆盖动态范围,同时三维地震资料的图像质量和空间采样的密度与观测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重点就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技术、目标处理技术、地质资料解译技术等三方面的技术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三维地震勘探而言,其在断层位置、小断层判断、陷落柱探测及高陡构造勘探等方面均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特性。  相似文献   

7.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地震勘探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解释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取得好的地质成果。本文主要研究了二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可控震源激发在地震勘探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激发类型也已由以前交替扫描发展到现在的滑动扫描、同步扫描及独立扫描等。可控震源同步滑动扫描技术是以滑动扫描技术为基础,加入了同时激发技术,使采集效率成倍提高。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滑动扫描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噪音的分布特征,讨论了通过合理地设置滑动时间、滑动距离和同步距离等有效的减少噪音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可大幅度提高地震作业效率的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某矿为例,分析了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难点并采取相应的技术对策。即地震采集中采用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和高速层激发等措施;处理中选取合理的处理流程,针对静校正、振幅一致性补偿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重要环节进行精细处理;解释中依据小煤窑采空区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属性分析技术进行综合解释。通过以上措施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圈定了采空区和陷落柱的范围,并得到钻探验证。结果表明,三维地震勘探在复杂浅埋区采空区的探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对激发的有效地震波要求有足够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以及较高的分辩率,才能查明地下深度范围地层的构造形态、岩系分布和目的层赋存情况,更好的为资源合理开发服务。本技术针对现阶段地震勘探常用类型的激发震源分别进行分析其优缺点,以及怎样合理利用震源提高资料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高分辨率地震勘察技术在杭州湾萧山通道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围绕地震勘察方法的技术思路、陆域高分辨率地震勘察技术、水域高分辨率地震勘察技术、高分辨率地震勘察数据处理技术及地震勘察质量保证体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高分辨率地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通过陆域和水域,结合钻探资料成果,初步查明了杭州湾萧山通道盐官东方案桥位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特征,测定了第四系厚度、基岩面埋深、形态及第四系分层等,了解了桥位上断裂构造发育的位置、倾向、规模及其活动性,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浅谈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勘探,英文名为seismic prospecting,是利用专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从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和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广泛应用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永华 《内江科技》2012,(2):110-111
我国山地地区成为当今地震勘探的重点。但该区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倾角陡,新老地层倒置,甚至出现双重构造,使得该区干扰波十分发育、信噪比极低。因此,该区采集到的资料品质差。为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本文在总结已有采集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山地干扰波发育规律及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提出一套适合在复杂山地进行地震采集的方法。该方法包舍了盒子波调查、组合激发、宽线大组合接收等。经现场采集实践发现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宁夏宁东煤田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针对该区卵石层发育、树林密、电网多、水管和燃气网复杂、高速公路、旅游和文物保护区等复杂的表层、浅层等地震地质条件,从采集条件分析八手,结合生产实践,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手段,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的质量,在后期的资料处理解释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较好效果,并经后期巷道验证,其地质成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地震勘探技术是油气资源,地球深部探测及工程勘察等重要的物探方法之一,而地震反演技术是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地震资料反推地下介质的波阻抗或速度分布,并估算储层参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一种技术方法,对储层预测,内陆深部探测及隐伏油气藏等勘探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简述了近年来的几种地震反演技术理论,并对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煤炭地质勘查中,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解决地质问题应用广泛。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学的方法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规律的一种物探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煤矿基建和持续开采,周边建筑物、厂房、公路等配套设施发展迅速。这些障碍物对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此类地形取得优质资料成为地震勘探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以邢东矿地震资料采集实例来探讨和解决障碍物密集区地震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如何优化地震测线部署、优化观测系统以及合理选择试验点;如何监控野外施工质量,合理组织和安排生产设备和施工班组,以及HSE管理等系列问题一直是野外采集工作的难点。本文介绍了利用高分辨遥感影像(RS)、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油气地震勘探中指导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监控野外施工的生产动态和生产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在复杂地表条件下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9.
综述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讨论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在采集、处理和解释等相关工作领域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上述问题和国内外多波多分量勘探的发展趋势对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勘探中,精细的表层资料可以为地震采集提供准确的激发参数和在资料处理上提供可靠性的地震资料处理表层低、降速带静校正量。因此获取精细的表层在地震资料的采集中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以结合-global_mapper及浅层地质图上出发,详细划分地表区域,针对不同的表层分区情况,采取不同的表层调查方法,使表层调查细化,从而实现激发井深的优化,实现最佳的地震子波激发的效果。GlobalMapper软件是一个可以查看和打印各类地图图形文件的软件,可利用全球情报系统(GIS)信息资源,为地震勘探区块提供精确地地形、高程,地物等地图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