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高质量发展既关乎"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也与十九大确立的2035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中期目标息息相关。文章梳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观念、新路径,重点关注推进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均等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擘画"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品质、优效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官僚体制的改革。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特征决定了现代文档工作必须进行革新,转变工作重点、树立服务理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并挖掘文档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但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并不成熟,文档工作在进行改革时应避免新公共管理理论自身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走过了十年历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直接带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四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前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 500多个,主要类型包括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新空间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优化;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建设;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并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充实服务业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5.
本文讲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导思想,分析了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支撑点,事关书香社会建设。本文分析我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当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民阅读,从塑造新空间的社会形象、提升新空间的服务内涵、创设新空间的主题文化、打造新空间的智能服务等方面,提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朱其异 《大观周刊》2012,(23):64-65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文章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简析入手,分析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突出我国进一步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因而新公共管理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3年10月31日对韩国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官员的访谈、交流与观察,同时通过对韩国驻华使馆2012年3月16日至2014年5月16日的新浪微博内容、韩国公共外交官方网站信息内容的文本分析,尝试"还原"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所建构的传播框架,并从效果层面分析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受众框架。本文从长期阶段、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三个时间维度分析了韩国对华新公共外交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只莹莹 《图书馆》2021,(2):8-14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面临的新变革展开综述,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和当前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现状。然后从科学管理体系、区块链推动共建共享、5G技术带来新契机、服务效能评估方法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科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紧扣新政策、新思想、新技术、新需求等公共文化领域发展趋势,变中求进,普惠优先。  相似文献   

10.
栾娟  熊伟 《图书馆论坛》2018,(1):62-67,85
在全球化背景下,代表全民外交趋势的新公共外交成为很多国家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知识交流体系的当代图书馆具有培育独特公共文化外交功能的理论依据,为各国新公共外交提供了新型长效载体。当代图书馆新公共文化外交功能培育的基本路径包括创建"大开放"传播平台、开展"请进来"活动和实施"走出去"项目。各类图书馆可从实际出发,稳妥选择实施内联量力推进、外联合力推进和创新巧力推进等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分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新时期新征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融合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现代治理新路径。文章探讨在大文化视野下,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型样态及其评价标准,提出公共文化设施质效测算模型,从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服务供给能力、有效资源保障能力、有效吸引能力和公众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测算,以期以统一的、简单的、少人工的指标进行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全面展现大文化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和实际质效,从而以科学决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果越 《兰台世界》2010,(10):8-9
近年来,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档案馆的涵义、分析了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弘劼 《新闻世界》2012,(8):113-114
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是网民第一大信息通道和发声途径,现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源地。这使得微博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到传统媒体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之中,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表达方式,及其对社会的舆论引导。在微博的强大影响下,在公共事件报道方面,传统媒体从业者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本文结合2011年热点公共事件“郭美美事件”的纸媒报道进行分析,阐述微博视野下传统媒体公共事件报道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档案馆的涵义、分析了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与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鉴于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现状及信息差距,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对新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和定位进行思考,图书馆界如果能把握住新环境下的新挑战,必将成为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点和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现状及信息差距,本文详细分析了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以期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文章还对新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和定位进行思考,指出图书馆界如果能把握住新环境下的新挑战,必将成为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点和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8.
鉴于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现状及信息差距,本文详细分析了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以期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文章还对新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和定位进行思考,指出图书馆界如果能把握住新环境下的新挑战,必将成为其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点和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9.
杨志渊 《大观周刊》2012,(5):146-14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推理法、综合分析法,结合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和育人爵标,通过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当前的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探索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张军 《今传媒》2010,18(9):146-147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来临,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塑造应当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党政公共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期舆论宣传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提出了"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党政机关公共形象塑造"、"领导干部媒体素养教育"等新观点、新理念,并围绕如何利用突发事件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塑造党政府公共形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