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本文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公益广告。发现很多公益广告并未真正抓住受众的需求心理,未能诱发受众需要动机,广告中好的理念未能得到贯彻,这也是公益广告"虚弱说服"的原因。所以可以从需要与动机理论出发探讨公益广告策略,使得公益广告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流报纸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巨大的影响力,主流报纸中的公益广告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话语对受众的影响是长久的、持续的。本文通过对1990—2010年《人民日报》中公益广告的分析,得出主流报纸中公益广告话语转型的四个趋势:公益广告制作内容的亲民化、公益广告制作形式的艺术化、公益广告的广告主趋于多元化和公益广告的广告主题时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中韩公益广告合作不断深入的今天,中韩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非常必要.由于中韩文化的不同,在公益广告的主题、诉求方式以及受众接受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中韩电视公益广告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中韩受众调查,对中韩公益广告的异同进行分析,并对中韩公益广告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从知识科普可备生理不时之需、灾害使人更需安全感、暖心广告传递情感和爱、艺术手法满足被尊重的需要和满足自我实现、体现自我价值五个方面对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进行解读。目前我国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广告发布数量和时段与人的生理需求欠合;二是不同类型受众的安全感需求程度不同,且接受习惯有异;三是广告主题单一,情感和爱的需求满足过剩。为了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更好服务大众,提出以下建议:广告常态化传播以备生理不时之需;安全需求要因人而异,广告传播应量体裁衣;丰富广告内容和形式,打破暖心广告扎堆状态。  相似文献   

5.
杨泽鑫  谭丽 《东南传播》2018,(5):121-123
恐惧诉求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但不同的恐惧强度会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若公益广告中的恐惧强度把握不当,受众会采取防御性回避、反对和抵制的行为,即公益广告产生了负面效果.本文从保护动机理论、新平行过程模式理论和恐惧心理禁区理论三个角度来分析公益广告中运用恐惧诉求策略所产生的诉求效果以及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要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公益广告接受者及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活动可划分为公益广告在受众内心的"感知呈现阶段"、"完形构成阶段"和"审美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将该类公益广告的主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与整理,对不同的受众进行了问卷调研,并通过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受众的反馈情况作为研究重点,找到该类公益广告的优缺点,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的改进及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其产生迎合及拓展了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期待视界,价值实现需要全社会认可.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公益广告的创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虹  孙宇科 《出版广角》2016,(20):75-77
公益广告对于传承社会优良传统,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为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优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方面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剖析该公益广告的内容和传播效果,分析传统央视公益广告在价值观和生活观对受众的价值引领和共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相关公益广告的文本解读和剖析,力求廓清公益广告普适性主题的传播优势、理念构成及价值选择。作者认为,公益广告普适性主题,就是指符合人类普遍价值观、能够较广泛地适用于受众传播和接受的公益广告主题、题材和内容。具有普适性人类价值观的主题公益广告,更符合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更有利于传播发布,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08奥运公益广告主题创意与表现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8奥运公益广告以其巧妙的创意、动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感染力征服了受众.它的成功,翻开了我国公益广告新的一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本文选取了若干个08奥运电视公益广告,分析其创意思想和艺术表现,旨在总结经验,以此为起点,推动公益广告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曹茹 《新闻大学》2000,(2):41-43
传媒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赢得受众,只有满足受众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传媒的功能。但是如何满足受众需要?如果只是简单地“受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就会使传媒限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传媒必须研究受众需要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地满足受众的需要。本文将依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受众调查结果以及对传播实践的观察,探讨满足受众需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如今,传播主体对受众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从节目设置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以至节目是否淘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受众的需要和需要能否被满足。言必谈受众的需要,已成为传播主体的话语特征。然而,当传播主体在津津乐道地谈论受众和受众需要,在极力满足受众需要的时候,受众以及受众的需要却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异化了,说是尊重受众,实则放弃责任;名为满足受众,实为满足或表现自我。传播主体受众意识的偏斜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片面强调受众的需要和媒体的满足,消解媒体的责任。要满足受众的需要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如何确定受众的需要,二…  相似文献   

15.
孙肇伦 《青年记者》2017,(26):105-106
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比较成熟,广告主多是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及工商企业,一些企业认为公益广告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有时把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组合创意发布,一举多得. 1986年,贵州电视台播出“节约用水”广告,成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开端,公益广告主题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百姓心中的酸甜苦辣,受众广泛,关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公益广告是通过建构一种劝服情境,来引导受众关注并参与解决社会议题的。由于公益广告的非商业性和宣传导向性,容易使广告传播者只注意响应国家号召和完成自己作为信息发布者的使命,而忽视诉求技巧的选择,从而无法引起目标受众对社会议题的注意,进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  相似文献   

17.
苏军会 《今传媒》2013,(5):103-104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手机媒体高速发展,手机受众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人们使用手机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即时通讯,更多地是出于信息共享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以及满足某种心理的需要。受众对手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手机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郑海霞  李娜 《河北广播》2006,(C00):82-84
公益广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引领文明风尚的有效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公益广告将在塑造健康的国民文化性格,创造全新道德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刊播公益广告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公益广告也提升了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度,加深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广播相比于其他媒体的优势之一,是声音之美。广播媒体播出的公益广告,不仅可以淡化商业广告给听众带来的听觉负担,而且在给听众带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广播媒体自身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任晖 《新闻世界》2013,(6):311-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爱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