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有传统体制和发展模式累积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在实践中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提出是理性思考改革问题的开始。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和谐社会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开始由探索型向理智型、经济发展型向社会效益型、单一利益型向社会利益型、问题简单型向社会型过渡。中国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的实践观和认识论,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第一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市场化改革的特点,正确对待改革中的问题,以理性的态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走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扎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大的国家,就是抓住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必定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也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形态上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体现。我们必须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更需要领导者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导向。科学发展观本身深含导向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领导者导向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科学发展观;着眼点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点是正确引导、疏导、指导,使社会得以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运行状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社会的运行结构和发展取向,还应当在解决结构性问题的同时着眼于人本身而提出相应的措施,这正是倡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用意所在。它彰显了道德的维度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由此逐步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需要我们系统全面地思考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协调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需要具备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这两大战略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联系密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不能为了追求和谐社会而盲目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而不管不顾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应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立足我国现实,面向长远,力争早日全面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繁荣.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和谐社会与自觉能动性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把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当前,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圭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必然的趋势,与之相呼应,为了协调社会与学校的发展,应该构建这样一个和谐校园,即师生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人才的摇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贡献一份力量,才能真正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辩证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领导中国社会为实现社会稳定进行了长期而有效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再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结论是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领导,注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达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效率,是指改革其本身作为一种常态的社会活动的效率。改革本身存在着效率的问题,改革效率有其特殊规定性。研究改革效率,就是将改革视为一种现代社会生活中常态的社会性活动,努力把握和认识这一活动优化的规律,更好地指导改革实践活动,使得每一项改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更是最优的,从而降低社会风险,减少社会成本,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揭示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8种联系:低碳经济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新经济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对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理应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和谐。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有生命力和活力,才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作为化解各种社会发展矛盾的利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只有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开拓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