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思想,为中华儿女构筑了一幅心向往之的共同愿景。毫无疑问,这也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教育,美丽教育落脚于美丽校园。我憧憬的美丽校园,应该有童趣盎然的美丽环境,应该有儿童本真的美丽课程,应该有携手儿童的美丽教师,等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共同塑造心灵自由、情感飞扬、个性舒展的美丽儿童,因为儿童才是校园里真正的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谁赢得了儿童时期的教育,谁就赢得了人的一生。赢得了民族的未来。国家推行优生优育政策年月已久,如何做到优育。要不断研究儿童成长规律,努力做到科学育人、民主育人,营造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支持儿童主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12,(10):F0003-F0003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创建于1911年,地处新街口闹市区。学校现有49个班级,2069名学生,128名教师。“文明校园、学习乐园、生活家园”“为学生六年着想,对学生一生负责”“儿童世界、世界儿童”是学校一贯的办学主张。在第二个百年的起点,学校推出“儿童成长支持计划”,不断深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1990年签署《儿童权利公约》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我国儿童是否获得了应有的权利?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儿童权力的赋予还只停留在初级水平,社会各界虽倡导"赋权",实则"无权"。其原因在于:过分注重社会秩序的教育价值取向剥夺了儿童的权力;居于校园中主流文化地位的教师文化霸占了儿童的权力;强调"授""受"的知识获取观阻挡了儿童的权力。应重视儿童的权利问题,适度、有收有放地把握好给予儿童权利的分寸,为儿童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是谁教我们蹒跚学步,呀呀学语?又是谁日夜操劳,把我们抚养长大?是爸爸妈妈,对,就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十多年来,我成长的每一步,爸爸妈妈都倾注了心  相似文献   

9.
活动区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回归儿童,让幼儿在其中收获快乐与成长,需要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究儿童的活动区游戏,从儿童本身、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三个方面来思考回归儿童的活动区游戏的创设、支持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要讨论"山水题材课文对儿童精神成长的特别意义"这个话题,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儿童的精神成长到底需要什么"。用心观照儿童精神成长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他们在成长中逐步完善自身、创造自我,需要多种心灵营养。那么,孩子的精神成长到底需要哪些心灵营养呢?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赏识、宽容、自由、情感、梦想"等都是孩子童年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成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许多新观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教师。通过实践,教师逐渐意识到要将自己关注的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移到儿童怎样学,要通过解读儿童、研究儿童来走近儿童的世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然而,将观念转化为行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是广大教师10年来一直想要努力实现的,也是今后仍需继续努力的目标。在这一方面,许多教师已走在了前列。这里,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特级教师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自己的成长历程,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儿童研究是摆在面前的现实性课题。一线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成为儿童研究者,才能看清儿童世界和儿童成长的丰富性、多元性,才能从想象的儿童认知走向清晰的、具体的儿童理解。一线教师既要继承前人儿童研究的成果,又要在现实环境中对具体的儿童展开研究,真正认识眼前真实的儿童,从而更好地教育和陪伴每一个具体儿童。  相似文献   

13.
嘟嘟的故事     
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己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儿童"。"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教师,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不仅仅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追求幸福人生。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呢?我们大连市实验小学认为,必须要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出发,让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基于儿童文化观的教育强调:儿童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教育者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思考儿童,想当然地要给儿童什么,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把儿童仅仅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儿童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其实,每一个儿童,哪怕是教师眼中的“差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个体。“任何人都具有为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只要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这种倾向便会显现出来,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确立“儿童立场”,要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之魂、品牌创建和特色之魂。童心环境、童心教师、童心课堂、童心学生是童心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童心校园文化建设顺应儿童的天性,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打造童话校园,让孩子们生动活泼、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的不同地区都会发生儿童校园欺凌事件,这些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之后,无不令我们触目惊心,无论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大小,每一事件的发生都会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他们缺乏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更缺乏父母的陪伴。虽然更多的人不是处在贫困山区,也无法理解在那个环境儿童的内心,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一帆风顺,引起校园欺凌的因素有很多,预防校园欺凌才能更好呵护儿童成长,本文就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做此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当校长以来,我规划实施了"儿童成长支持计划"。我更清楚培养优秀教师是支持儿童成长的关键环节,因此一直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支持教师成长是支持儿童成长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师的成长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其中有顶峰期,也会有低潮期;有驾轻就熟时的意气风发,也会有自我否定时的徘徊不前。鉴于此,我把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试用期、成长期、高原期和成熟期,在动态变化的教师成长过程中进行研究,找准每一位的提升点,让他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得到提升,都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我所在学校培养的本色儿童,其本色并非指原始色彩,而是顺应儿童天性,从儿童需求出发,通过教育凸显儿童个性。儿童的世界是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灿烂夺目的世界。正是在儿童世界中,生命的灵性得以充分展示,生命的可能性可以尽情地张扬,生命的优秀和卓越得以成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瞧瞧本色儿童世界的别样风景。一、苹果里的"五角星"寄宿生刘晨宇是我办公室"常客",时不时报告一下宿舍里新鲜事,比如哪位同学要过生日,哪位同学今天被生活老师批评,或显摆一下他学会的新本领。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以儿童为本的环境是发展的、动态的,伴随并支持幼儿经验的发生、发展。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创造性。教师要系统规划设计班级环境,版块趋向"有序化";要立足儿童视角,审美趋向"儿童化";要追随儿童发展,内容趋向"教育化",让环境作为"隐性老师""隐形课程",充分发挥教育、记录、生成的功能,并不断地激活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