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2.
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多重优势。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感能够促进中华文脉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赓续与传播,在推动文明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体。对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要呈现中华文化的表征符号,又要体现内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成为其梦之所萦。因此,传播主体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时机把握、符号选择、叙事方式方面要与受众的结构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视觉化相融合的表达范式进行传播,体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化传播的力量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 对外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因此,不断提升化传播的觇略地位,不断强化化传播的实施策略亦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是化交流的世纪。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此,我们特别策划和编发这组章,以期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化传播这一课题。[编按]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联合早报》站在海外华人的视角报道中国以及全球华人新闻,特别是其采取源流不同的图片,叙述了中国两会的现场情况,在全球华人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联合早报》采取图片的框架报道,刊发大量新闻照片,展现了公共性的互动场景,构筑了一个华人信息的传播场域,以及一个华人信息共享和集体想象的互动平台。以探讨照片组合对实现信息重组、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为我们的国际传播提供诸多启示,即加强图片报道,采用轻量化报道方式,降低阅读难度,以实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际新闻的流动中,西方国家在国际传媒中对中国的指责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摘增添了中国外交中“软实力”的建设代价,使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大打折扣。 要改变现有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并塑造美誉的国家形象,就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播全球化的流程中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阐释中国“和谐文化”的意义。 成功的和谐文化传播不仅要随着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引领中国对非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更彻底地赢得广大非洲国家的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各国人民更加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外传播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深深地感到,探讨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跨文化交流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2005年5月,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会见美国宗教领袖帕罗博士,由此开始了一场对外宣传在宗教领域的较高层次的对话。但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哲学与宗教在中西方对话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分表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用以探索事物现实反映与内在驱动力的思考哲学。本文通过回溯20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国际传播发展脉络,结合新时代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从“表”与“里”的层面分析系统化国际传播的运作机制,以启迪全球文化新秩序下的中国定位与国际传播使命。本文提出,将新时代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资源、中国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内核、中国媒介所装置的内容文本等维度建立对外传播自主体系。只有统筹多方,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从“表”与“里”的层面形成步调一致、意志统一的配合,才能实现系统工程架构,并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全球性倡议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传播中,随着“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Web2.0时代的到来,有一种力量正在悄然和有效地传播着中国。它结合了网络传播的效率和人际传播的效果,成为值得我们国际传播研究者和实践者注意和利用的另类国际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广东对外传播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如今已经形成了立体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新的对外传播思路和模式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为提升软实力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为广东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成为提升我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是价值传播 我们对外传播,要传播什么?我们有没有做一番思考,并形成自己国家的文化战略?如果我们一说到文化对外传播,就开始制定预算,开始收购海外媒体,扩大报刊版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可能欲速而不达,功利性或物质性太强,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会使人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不是仅仅由于受到韩剧、美剧冲击而进行的被动应对,而是出于主动地展现国家软实力、传播中国梦、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扩大消费市场等多种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世界各国贸易的频繁往来、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逐步增强等多方面的机会和优势,当前中国电视剧扩大国际传播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文化学刊》2023,(4):41-4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多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际社会中,我国不断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儒家文化也在不断走向世界,赢得国际社会的赞同与认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对于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妥善应对跨文化交流中频发的失语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与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趋密切,外宣翻译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本文立足于国际传播力建设背景,探讨儒家文化外宣的实现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数字文化是当前我们考察传播问题的重要面向。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数字技术狂飙突进带来的全球数字文化的迅速生产,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国家事权层面的传播实践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样态,并在理论意义上改变着传统上以克服时间、空间为主要基调的全球传播追求。由多元主体介入的可编辑数字化影像的全球蔓延,情感和情绪意义上的传播生态,秩序化和理性传播内容接收状态的削弱等,均需要我们在数字文化意义上,系统梳理和重构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理念,并从历史意义评估数字文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1,(5):64-64
《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王坚是南加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著述。该书就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扩张,中国的形象设计及其影响,成长中的中国政府发言人体系,中国的企业外交,海外华人、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把企业愿景与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传播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和扩散,不但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赖感,最终实现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员工、影响社会,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在有效传播上继续下功夫:一是企业文化理念具体化;二是企业文化机制科学化;三是企业文化推广情感化。  相似文献   

18.
陈开和 《对外大传播》2010,(10):17-17,61
在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包括了一支出国留学生和学者队伍,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都在传递着来自中国的信息,是我国开展对外传播的独特力量,也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力量。易于有的放矢应该说,能够出国深造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热播,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国饮食》、《中国美食探秘》、《大排档》等各种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电视片一个个接踵而至;"舌尖"一词更是风靡一时,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代名词。"舌尖"文化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在海外,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人们也在不断地比较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期待着中国饮食文化从此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将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和共同发展成为我们未来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提高对外传播效果,实现多元文化传播格局,这一重要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