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赵汇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据我所知,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五种观点:(1)认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大的谬误并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危...  相似文献   

2.
目前,经济学界围绕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正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不存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众说纷纭。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笔者愿意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以便得到各方指教。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理论,过去常常被误解,常常被限制在条条框框里不能随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出发点)“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但我们过去常常是闭眼不看“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死板板地进行解释,以致歪曲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意义上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没有资本,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其本质规定就是绝对贫困,无产者只有通过出售劳动力才能谋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的被全部剥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从经济基础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告知我们,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民主,只能是资本的民主.资本与劳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决定了二者在政治上没有共同的民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是指生产关系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考茨基则解释为消费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的生活贫困,他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解释为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两条规律,这是考茨基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错误附加。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阐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后备军的形成和增加,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不仅必然日益相对地下降,而且必然日益绝对地恶化,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终将胜利的客观规律。因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就成为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中到底是否包含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的思想,大多数同志持肯定态度,但是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实际,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这一经济思想与现实不尽一致,所以又主张取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提法,或者只提贫困化规律,不加“相对”或“绝对”这些限制词。究竟应该怎  相似文献   

8.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自它产生以来,就受到各种歪曲和误读,由此导致一些人对其产生怀疑或否定。事实上,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丰富的内容,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人都对它有所阐发。我们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通过对这一理论发展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在当今世界,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 现行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讲解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时,都承认实践和认识是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都承认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都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讲解二者的关系时,又一般只讲到前一层意思,对后一层意思不讲或者只在其它地方附带讲几句。笔者认为,在二者关系中突出实践重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全面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也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分配关系的研究。本文认为: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研究分配关系的起点和伏笔;工资理论重点研究工人阶级内部的分配;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研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物质利益上的深刻对立;剩余价值分割理论说明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团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贫困理论阐述了生产资料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精神文化贫困等,其中,生产资料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本质和基础,也是其它贫困现象的根源;依据马克思生产资料贫困理论,透视我国生产资料贫困问题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磊骏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106-108,121
对贫困大学生的扶贫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扶贫入手,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特征,走出贫困逆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同时要辅之以经济资助、心理扶持和择业帮扶,以解决其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题型"教材的集大成之作,《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视阈、问题和方法结合起来,以全球化为视阈,以问题域为中心,以关键词为方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共时比较和深度对话,在不忽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上使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视界融合,为跳出旧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范式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与可能路径,也为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与研究贡献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与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资本积累论》是罗莎·卢森堡最著名的经济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卢森堡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中心,提出在只有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的封闭的资本主义环境中资本积累无法实现的观点,强调非资本主义市场是解决资本积累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这部著作发表后,引起当时理论家的广泛关注,争论不断。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价值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资本的本质,反思全球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手段,这个思想是其劳动价值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积聚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唯一活的手段;作为目的,这个思想是其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真正占有自身本质的价值所在和必然回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周详而完备的纲领。它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目标、宗旨和任务等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学说,成为指导各国共产党建设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内容的各方面全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8.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过程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要针对蒲鲁东颠倒地理解经济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唯心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动力三个方面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三个方面的批判过程中,进而可以看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理论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马克思不仅对自己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的验证运用和丰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批判历程。因此,《哲学的贫困》也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提出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困;进行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反对"地方性社会主义",向世界开放;找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结的关键环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家,其行动既有勤俭积累的一面,也有奢侈消费的一面.马克思将资本家抽象为人格化的资本,据此提出了资本家行动的一般逻辑,即奢侈消费的行动服务并受制于资本积累的行动,两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较之于马克思,凡勃伦和韦伯对资本家的解析,除了基于财产与历史维度的一般分析,更多地强调资本家的行动逻辑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伦理情景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