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月5日,为纪念鲁迅东渡日本10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京津沪浙港5位藏书大家方继孝、韦力、冯建忠、李世扬、胡从经日前聚会京城,在鲁迅博物馆展出为期10天的“中国民间藏书家精品展”。展会期间,鲁迅博物馆在多功能厅里设置特卖场,销售著名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作品。除了卖书,鲁迅博物馆举办的这次展览还为收藏家们出书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2.
书评选摘     
《中国图书评论》2011,(2):125-125
豆瓣网:陈丹青聪明在哪里?我的老师是张爱玲迷,不喜“望之俨然”,讲究“举重若轻”。他40岁后终于认真看鲁迅,我捉掇着问:“鲁迅如何?”老师顿一顿道:“他说话很好笑。”陈丹青第一讲“笑谈大先生”便谈鲁迅的幽默,好生眼利。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记 者 安 琪)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23周年,鲁迅博物馆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中国藏书票展。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者,中国藏书票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延续和发展。次展览在鲁迅博物馆举办旨在纪念鲁迅,推介和提高藏书票创作艺术的水平,使鲁迅倡导的版画艺术不断发展。为了配合此次展览,河南大学出版社同时推出《藏书票风景》系列图书,该书分为创作卷(鲁迅博物馆编)、收藏卷(吴兴文编)、文献卷(李允经编)。据介绍,北京还将于2008年9月举办国际藏书票展览及国际会议,到时世界各地的版画艺术家齐聚中国共同展…  相似文献   

4.
晓方 《新闻前哨》2013,(10):111-111
今年秋季开学,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教材中,9篇课文被更换。由于其中包括鲁迅散文《风筝》,因此引起媒体的议论与批评:“鲁迅不可以退出语文教材”、“删除鲁迅会让下一代失去铮铮民族魂”、“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腾出版给徐志摩来教同学们风花雪月?”“是教育的倒退”“忘记历史?”“鲁迅的‘淡出’是‘教育的悲哀’”。甚至有网站发起“是否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调查。云云。  相似文献   

5.
北京鲁迅博物馆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人物博物馆之一。四十年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鲁迅博物馆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一座藏品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博物馆。在上海、广州、绍兴还建有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是这几个馆中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一个馆。鲁迅博物馆现收藏文物近30000件。其中鲁迅文物21()00余件。主要包括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日记、题赠、古籍辑录手稿及藏书、藏画、藏碑帖等。这些珍贵文物全面地反映与记录了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的业绩。此外还收藏着许寿裳…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通讯员李俊歧、记者刘浦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一生究竟写作多少字?北京计算机三厂最近用电脑进行检索和统计的结果,《鲁迅全集》共有2985168个字。今年初,北京计算机三厂根据鲁迅博物馆提出的要求,将计算机软件输入“长城286微机”,开发出了《鲁迅全集》微机检索和统计系统,首次精确地搞清了《鲁迅全集》的字数,检索一遍仅用了6分钟。  相似文献   

7.
"猹"是什么?     
“猹”是什么?傅憎享“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吃瓜了。”──鲁迅《故乡》猹字首见于鲁迅小说《故乡》,然而猹到底是什么?《辞海》:猹(zha渣),獾类的野兽。《现代汉语辞典》:猹(cha),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修订本1...  相似文献   

8.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古都南京是鲁迅思想的启蒙之地。许广平曾说:鲁迅对于“学生时代,他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在南京”。周作人也说过:“鲁迅与南京的关系相当不浅”。  相似文献   

10.
捍卫儿童     
《青年记者》2008,(13):8
“童年是灰色的,管教之树常青。”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回首童年时光并不觉得“很美”?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过得不像“儿童”?当年鲁迅先生大呼“救救孩子”。今天我们仍不得不疾呼:捍卫儿童!  相似文献   

11.
类别:采访艺术编号—一两翼采访有人问“记者型”作家叶永烈:“您的作品获得成功,受益于哪些因素呢?”他回答说:受益于主干和两翼。我的主干是采访,两翼是档案馆和图书馆。张春桥化名“狄克”给鲁迅写信那件事,我是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到的。一本1936年出版的书中,提到“秋克”就是张春桥。这本极其珍贵的书,当时只印了1000册,非常幸运的是,上海图书馆里珍藏了一本。又比如文革期间,马思聪从大陆逃往香港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马思聪是怎样走的?乘什么车?多少次?连他本人都记不清楚了。所幸的是当时公安部成立了专案组…  相似文献   

12.
每年鲁迅的诞辰或祭日,海内外会举办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对于短期内了解鲁迅而言,首推就是其传记了。在众多传记中,莫过如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连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也是推崇备至,她说:“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实的材料,为我们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巨人的一点真相。就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视了。除了许先生,我们还能找到第二个肯如此写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3.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竞是鲁迅!”鲁迅看到秋自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  相似文献   

14.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忽然想到》一文中,有警句:“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我也忽然想到,先生在说这6个“敢”时,是信笔写来,还是经过认真推敲,为什么把“敢说”列于诸“敢”之首?我认定,如此排列,不是率而操觚,是有大义存焉。这倒不是基于对鲁迅文笔严谨的崇仰,实是尝试把别的“敢”列于“敢说”前均觉不妥;正像《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那居于首位的“言论”其地位不可变更一样。“言论”…  相似文献   

16.
那是1956年的10月初,我刚忙完首都国庆节的报道,又立即投入了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采访。当时首要的任务,是报道新落成的北京鲁迅博物馆。 在北京阜成门内(即宫门口)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的宅院,是鲁迅生前在北京居住的最后一个地方。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前夕,在鲁迅故居东侧的一片树木掩映中出现了一座乳黄透绿的高大建筑物,这便是新建成的鲁迅博物馆。一天上午,当我前往采访时,忽然见到一群人前呼后拥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  相似文献   

17.
朱秀梅 《大观周刊》2012,(29):82-82
大凡中国企业都会谈“以人为本”,似乎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象征,但我们在给企业咨询或培训时却强调中国企业应该到了不再谈“以人为本”的时候了!是不是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不是,是“以人为本”本来就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内涵,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不以“人”为本,那以什么为本?这就像我们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声“吃饭了没有?”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其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很深的造诣。曾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竟然答道:“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艺不能自成为新艺。”所以说,能拿的,我们为什么不拿?关键是怎样一个拿法12005年,仅河南电视台一家举办类同“超女”的活动就有数个频道之多,都市频道的“超女”当然可算是嫡系。另外还有电视剧频道的“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经济生活频道的“梦想中国”、卫星频道的“少儿歌手大赛”、公共频道的“舞动中原”等。这里说类同,是从比赛的赛制安排来说的,从海选到晋级,从各省(赛区)到全国,这也是这类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探亲,养病,收到《青年记者》编辑部约稿的邮件。先是欣喜:报社的同志还没忘了我。后是忐忑:“群众为什么不信我们的报道”这个题目,应该是由鲁迅先生来剖析的问题。咱没有老先生的胆识,更没有老先生的骨头。这题目里藏着政治、体制等到骨头到肉的大问题,不是我辈能研究了的。没那么深的见识,没那么硬的骨头,还要写这个题目。怎么办呢?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权且给“群众为什么不信我们的报道”把把脉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