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菜场买菜,思虑再三,总是割舍了自己的喜好,买儿女喜欢的菜却从不犹豫。上大学前和父母住在一起时,家中一日三餐是雷打不动的,虽是粗茶淡饭,但总是正经八百地有饭有菜。近些年来,回去探家时发现,格局已大变:父亲在外奔波,母亲中午一人在家,往往是一碗面条,或一碗水饺,甚或是一碗稀饭就打发过去。晚上若是父  相似文献   

2.
难忘的细节     
我感冒没好,不想吃早饭,就到学校去上课。下课后,看见妈妈冒着大雨,踩着积满雨水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给我送来了一碗白米瘦肉稀饭。我端过碗,发现稀饭还是热腾腾的。外面在下雨,稀饭应该凉了呀!我又看了一下  相似文献   

3.
选择的幸福     
小时候,家里穷,可母亲总喜欢"制造"一些可能的事情,供我选择。早上,母亲会说:"孩子,早餐是吃红薯还是喝稀饭呢?"当我说喝稀饭时,母亲就会高高兴兴地下厨为我做起稀饭。过年了,母亲没有那么多钱给我既买上衣又买裤子。于是,母亲就对我说:"孩子,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高凳     
渐长渐大的女儿已能够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张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张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孙女的碗优先盛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很多时候女儿吃不下,剩下来的饭菜就被母亲倒进自己的碗里,慢慢地吃,倒也其乐融融。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我常和母亲谈起我儿时的事情,谈得最多的就是吃饭,那时候母亲总是喜欢那张高凳,我则坐那张刚好够到桌子的矮凳。说到这些,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微笑着而不作答。我7岁…  相似文献   

5.
父母的爱情     
父亲是个工作狂 ,身体虽然不好 ,但却总是没日没夜地工作 ;而母亲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 ,洗衣 ,做饭 ,她温柔地对待每一件事。平平淡淡 ,日子一天天流逝 ,在父母之间 ,我并没有寻到爱情的影子。但在我身边人们的口中 ,父母是公认的模范夫妻。百思不得其解的我 ,开始注意家里的一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我发现 ,母亲每天晚上都会煮一碗稀饭 ,我知道 ,那是为父亲准备的宵夜 ;我发现 ,客厅的灯 ,总会亮到凌晨 3、4点 ,我知道 ,那是父亲下班的时间 ;我发现 ,母亲又开始织一件深蓝色的毛衣 ,我知道那是父亲喜欢的颜色 ;我看见 ,父亲又提回一袋梨子 ,…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胃     
父亲把一条黄滋滋、香喷喷的鸡腿夹到母亲的碗里。“我的胃不好,吃了会不舒服的。”母亲说着,又把鸡腿夹到父亲的碗里。经过几个回合后,父亲终于恼火了。母亲只得强作一笑,拿起鸡腿,撕成三份,分别塞到我们兄妹三人的碗里。我们兄妹三人望了望父亲、母亲,便也就不知好歹地吃了起来。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们兄妹三人的脑海中。从那以后,我们都以为母亲的胃不好,没有口福。但是,令我们非常不理解的是,每当我们吃剩下来的汤汤水水,母亲总是舍不得倒掉,留下来拌着饭吃。渐渐地,我们兄妹三人都健康地长大了。我考了师范学校,弟弟到乡工程队工作,妹妹学了裁剪。  相似文献   

7.
1972年冬天,我到一个高中同学家里,吃了一碗苞菜汤。同学姓汤,入学时和我分在一张学桌。两人相见恨晚,交往才半个学期,他就盛情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吃饭了。到同学家,是夜间十点多钟。这个时候去吃苞菜汤,于理有点奇怪,于情倒是情深义重。我们在学校里晚上大都一碗稀饭,到晚自习后上床时早已胃肠匮乏,辘辘乱响。饥饿中睡觉,虽然习以为常,但也不是没有向往,尤其冬夜苦长,饱暖之欲有时竟是非常强烈。如果不是知己的要好同学,哪里能够有这份情义。我一生当中,得人好处并不多,能牢记不忘的以苞菜汤为最早最真切。同学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儿子领了人来…  相似文献   

8.
70代末,我稍微懂事。那时家境贫寒,因为米少,饭总是煮得很稀,我们都不爱吃,母亲就告诉我们“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候米不太净,母亲便说:“吃米带点糠,一家老小都安康。”在我的印象中,诸如黄豆、...  相似文献   

9.
我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也是她的命根子。作为大儿媳妇,刚过门的母亲就自觉地当起一家九口的丫头,几乎包了所有的家务。在那挣工分的年月,活路干得多,可锅底下的总是让给家中的男人和弟弟妹妹,她吃的就只有上面能照得出"人娃娃"(影子)的叫稀饭的米汤。孱弱的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也当过教师。1958年年底,我们上海几百名知识青年到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第一年的确当农民,后来大部分人奉调到芜湖钢厂当工人去了,但留了一些比较“坚定的”在农村当民办教师,我也在其中。当然我们也闹了点情绪———因为要一辈子留在农村当教师了。当时生活很苦,早晨喝一碗稀饭,然后就开始上课,把一天所有的课都上完,再喝一碗稀饭,怕消耗体力,躺下就不敢动了。那时我才十五六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1960年我就回上海了。原因是跟我同宿舍的那位老师患肺结核,身体本来就挺虚弱的我…  相似文献   

11.
打碗碗花     
“别碰它,会摔碗的!”在通往田野的路上,我的手还没碰着一朵淡白的花骨朵时,母亲就急切地阻止我,好像生怕我犯下错误似的。记忆里,春天的村庄野花遍布,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就对这种花如此偏爱。被母亲倍加呵护的这种花,叫打碗碗花。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叫刘金凤,在世的话今年应该是84岁,母亲42岁那年生的我,我是母亲的“老儿子”。农村有个说法,那就是“老来子”身体弱,“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成不了大器。正因为这样我得到母亲格外的呵护,大家喝稀粥时我的碗里总是会厚一些;大家吃炖蛋时孩子企盼的那蛋碗总是我的;难得一吃的白米饭最后的那香脆的锅巴也总有我的……我们家兄弟姊妹三个:大姐、哥哥及最小的我,在那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供我们读书,把我们养大成人,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生活偶感     
今天爸爸用新麦做了稀饭,很香,也很好喝。我比较喜欢喝它的汁,于是就拼命地吸呀吸呀,终使得其“一滴不剩”,看着碗里一个个干枯的麦仁,我心满意足地放下了筷子。一会儿闲来无事,我就拿筷子在碗里写起字来,可看到的现象却令我大吃一惊:翻了一会,碗底下竟然还有许多的汁,再捣腾捣腾竟然又冒出许多,我迫不及待地全喝了下去。饭后无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不正是如此吗?它们总是从这里、那里连续不断地冒出来,堵也堵不住,除也除不净。此时就有人放弃了抵抗,于是烦恼事就越积越多,越屯越大,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像一块易碎的玻璃,…  相似文献   

14.
生日     
小时候我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总是母亲领我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一个大蛋糕,几篮水果放在旁边,找才知道我的生日又到了。那时母亲也坐在桌旁,微笑着看着我吃。那神情,仿佛过生日的是她,吃水果蛋糕的也是她。一年一年过去了,我也渐渐懂事了。我对自己说:我也要为母亲过生日,为她煮一碗细细的面,一碗带着水果的夹心面。一次次,我总像忘记自己的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这一次,我终于记住了。因为5月8日是母亲节,而妈妈的生日刚好是前一天。这一天,我仍旧像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踏着石子儿路,摇晃着书包回到家里。我来到厨房,煮起…  相似文献   

15.
巷口前的街上,是一家一家的小餐馆。蜂拥在这里的,多是一些拎着安全帽,挽着裤角,衣服上落满了斑斑点点黑灰色泥浆的民工。他们来就餐,从不炒什么菜,总是一个人要几个馒头,盛上一碗稀饭,就低着头吃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是超生的,被罚了一笔不少的款,还没分到一分田地。家里一天到晚与其说是吃饭,还不如说是喝饭,每顿吃的都能照出人影,不懂事的我经常哭闹着不吃稀饭,母亲听到这总要到一旁悄悄的流泪。自打我上学的那天开始,父母就告诉我:好好学习,以后到城市去,天天吃干饭,穿皮鞋。  相似文献   

17.
妹妹的硬币     
《好同学》2003,(9)
我和妹妹差两岁,从小,母亲总是给我们做同样的衣服,梳一样的马尾辫,再加上发育迟缓的我和妹妹差不多高,因此,邻居们常常分不清我们俩,陌生人则误认为我们是双胞胎。那时候,我们就住在母亲单位的大院里。院儿里种了许多高大的蓖麻,我俩人就站在枝桠上面摇啊摇,也不会把蓖麻枝踩折。现在想来,真像两个拇指姑娘整日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8.
小朋友吃午点了。冯晓鹏一看是排骨稀饭,就对我说:“老师,我不喜欢吃稀饭。”我耐心地对他说:“骨头稀饭有营养,你吃了长得高,又有力气,吃一碗吧!”他仍固执地摇头。我知道,这时强迫他吃,孩子会很难受的。于是我对他说:“你在旁边玩一会,等你玩饿了再来吃好吗?”他点点头,开心地玩去了。小朋友个个津津有味地啃排骨,吃稀饭,不一会儿,多数小朋友都吃饱了。我对晓鹏说:“小朋友都说排骨稀饭香,我不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你尝尝香不香好吗?”他立刻乐意地答应了。我给他盛了一碗,他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了。“香吗?”我笑着问他,他顾不上开口,点点头又吃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7,(5)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相似文献   

20.
童年四季     
童年的记忆里我没穿过新衣服.姐姐穿小了的,用大人的旧衣服改过的.冬有棉衣,夏有短褂,就很知足:童年的记忆里我不知道什么是营养品.娘用上半碗黄豆面馇一大锅小豆腐就是最好的美味,能吃饱了不用喝稀饭充饥。就很幸福;童年的记忆里我不用做家庭作业.放学归来到田闻地头打个帮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