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原诗荐读】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诗人小传】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内容疏理】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悲秋的传统,秋的萧条、寥落、凄凉总是与失意、悲观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霭生 《新读写》2014,(3):46-48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探源】出自周朴《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相似文献   

3.
范垂新 《教学随笔》2013,(17):39-40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战国时楚国有一个书生,名字叫宋玉,他是屈原的学生,为人耿介不随。因为仕途很不得意,写过一篇叫《九辨》的赋,借肃杀的秋气抒发自己的郁郁不平之气。赋一开始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xuè)寥(寥,旷荡空虚的样子)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雨水止住)而水清。"此赋一出,后之文人受其影响,写到秋天,大多染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样的诗在唐诗中俯拾即是:  相似文献   

4.
宋天 《新作文》2011,(1):36-36
我家有三个“狂”人--“追新狂”、“写作狂”、“工作狂”,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5.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从语言意义及文化发展来看,“狂”是个内涵丰富、极具生命力的词语,最早体现在哲学人道领域,先秦至魏晋时期,“狂”多用于人;唐宋时期广泛进入审美领域;明清尤其是晚明时期,“狂”在思想史和美学史上达到高潮。本文试将历代有关“狂”的各种论述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明确这一久被忽视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13日上午,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答记者问,温家宝总理妙语连连:“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尤其精彩。请读原诗:  相似文献   

7.
许多初入职场的人踌躇满志却遭当头一棒。为何原因?且看以下的“狂症”评析。“狂”症一:名校名系,谁与争锋!社会并不像学校那么简单,江湖之上到处藏龙卧虎,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谦虚再谦虚!“狂”症二:个性独立,拒绝合作!年少轻狂,表面看来是“前卫”、“有个性”,其实是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8.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清代文坛从袁枚到龚自珍个性思想的发展和推进。二人都重视“人”、“我” ,袁枚主张以人为本 ,带有古代民本思想 ,而龚自珍则提出“众人之宰 ,自名曰我”的命题 ,标志着近代人文思想的开端。都追求个性解放 ,重“情” ,而袁枚所作的是一种个体实践 ,可以说是“自立者” ,龚自珍在此基础上疾呼变革束缚人的专制制度 ,并立志“疗梅” ,为众人解缚。他们都可称的上“狂” ,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叛逆色彩 ,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对才气的自信与自负。但二人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袁枚的狂仍可被统治阶级接纳和包容 ,最终走向了逸 ,可算是“狂处士” ;龚自珍却成为让朝廷上下无不心惊胆战的变革者、启蒙思想家 ,可算是近代的狂者。  相似文献   

10.
一般情况下讲“不要埋没人才”,指的是领导不要“埋没”属下,组织不要“埋没”个人。但是,“人才”有时候还会“自己被自己埋没。”中国有“很狂”的人,但现在更多的人却是太缺一点“狂”劲——缺乏应有的自信、勇气和雄心,对自己  相似文献   

11.
论黄仲则的人格弱点与其诗歌之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从黄仲则性格的狂这一人格特征人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讨“狂”的成因,以及狂对他诗歌的影响,并以黄仲则为个案,延伸分析古代人诗中普遍存在的“悲士不遇”主题,揭示人人格的弱点,以及“悲士不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逸”与“狂”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之一,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审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和趋势,那就是自然人性化倾向。有人说文学是“人学”,而古代的审美当然与“人学”紧密相连。《论语》中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狂者”是指志向高远而勇于进取的人,孔子自己虽力主中庸,但对“狂”却颇为心向往之。“狂者”说话无顾忌,“古者狂也肆”(《论语》中《阳货篇》),狂者一般都隐居而未从…  相似文献   

13.
狂人宿舍     
狂人宿舍里住着六个狂人。狂人宿舍的最大特点是“狂”,正如他们的舍歌所唱:“我一直比较狂,比较狂,比较狂……”狂人宿舍还有几个特点,一日“高”。六位狂人个个都是《灌篮高手》的后备主力。去掉一个最高身高1.86m,去掉一个最低身高1.76m,狂人宿舍平均身高1.81m。每回集体出游,六位狂人总是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成为大众焦点。有时回头率  相似文献   

14.
“狂”,在我国古代又称为“疯”,在中国文化,特别是艺术创作和道家思想中,有相当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阶层追求狂狷之风颇盛。他们或为了排除苦闷与不快,“须求狂药解愁回”;或欲求“狂醉养天真”,通过反朴归真,回到人之初的本性上;或希冀醉中得到灵感,得到创作的自由,摘取艺术创作的真实与生命,常常把”酒”作为狂药,通过饮酒,获取一种“蝶与周与”,“似我非我”的精神状态,使自己成为暂时的  相似文献   

15.
“痴”与“狂”是用以描述聊斋男性(特别是与狐仙鬼女发生恋情的书生)性格特征和审美气质的两大范畴。之前的相关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痴”上。由于“痴”与“狂”内涵和表征上的重叠,以及文化来源的一致,狂生形象群多被归入痴生形象群中。笔者认为,“痴”与“狂”是不可混淆的范畴,“痴生”和“狂生”在性格表征、审美意蕴和形象价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较之“痴”,“狂”更贴近明中叶以来的放诞士风和蒲松龄身上的疏狂潜质。  相似文献   

16.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板桥少颖悟,家贫而好学。赋性旷达,落拓不羁,“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以是得狂名”。乾隆元年(1736)四十四岁方中进士。乾隆六年至十七年(1741—1752)先后于山东范县、潍县任知县,逢荒年则开仓赈贷,救民无数,“时有循吏之目”(上引均见《清史列传·郑燮传》)。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一书,产生于晚明这一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淫乱时代,书中的男主人公西门庆具有“钱的占有狂”、“权的摄取狂”、“性的变态狂”的“三狂”特性,其人正是晚明颓靡世风所育化出来又受其保护的“狂徒”。  相似文献   

18.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3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三次引用了古语和诗文:(一)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这首诗全文为:  相似文献   

20.
狂论知识阶级 “关于知识阶级,最好少说话。察渊鱼者不祥。” “是的老师。不过这是我两年前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的玩意儿,从没对人提起过!现在读书人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