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就著作权侵权损失额及赔偿额的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于著作权侵权赔偿原则、赔偿数额之确定等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侵权损失的确认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涉及上述问题的各种学说和做法进行了列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身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新闻名誉侵权中"真实性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名誉侵权是新闻侵权最常见的形式,而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要想胜诉,往往要求助于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证明",因此"真实性证明"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新闻名誉侵权诉讼的基本抗辩理由.但对于"真实性证明"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各国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直接决定诉讼各方的法律风险,因而十分重要.司法实践中对有关司法解释理解的不尽统一也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借鉴外国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新闻侵权的现实情况和现行法律规范,认为"过错推定"原则应当成为我国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多个国家或地区关于网络信息聚合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的司法判决,考察网络信息聚合服务与数据库版权、被挖掘文本的独创性认定、超链接侵犯向公众传播权的认定、版权限制或例外的可适用性,并评述相关国际立法或政策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9)
"基本真实"是国内司法实践中认定新闻报道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基本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基本真实"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而通常取决于法官的主观判断,这就可能造成不同案件判决的不小差异和作为被告的新闻媒体不易预期的结果。本文以农夫山泉系列名誉权案件的判决为例,分析司法实践中对新闻报道是否"基本真实"的认定标准,以及"基本真实"对媒体适用"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是否应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说其作为一般侵权是否应被明确或强调,法学界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从法理和法律上看,"新闻侵权"无疑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但是否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进行特别明确,应基于我国"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新闻媒体普遍适用证明责任倒置的状况,另外还要考虑我国新闻法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的客观情况.总之,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新闻侵权"进行特别规定是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对于毁损作品唯一载体行为各法院认识不同,判决结果相矛盾。本文从一般侵权法、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以及著作权法理论、侵权法理论域外法研究等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损毁作品唯一载体既构成对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侵害,也构成对作品载体物的侵害,其应当属于责任聚合。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著作权法修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艳照门"事件让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到网络名誉权保护的问题上,网络时代的名誉侵权案具有区别于传统侵权案件的特殊性.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公民的名誉权保护遭遇新的挑战.网络侵权案件的责任如何认定以及网民如何避免侵权等都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3):18-23
本文围绕"奇虎企业诉阮子文案"这一由新闻评论引发的诽谤纠纷案,重点就判决中的过错认定和涉案言辞是否具有侵权性质的认定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比较法上的相关规定,基于企业活动的公共利益性质和对市场强化舆论监督的需要,提出"公正评论"应作为此类案件中被告的合理抗辩方式。此外,评论中的成语表达是依照字面意思,还是放在特定的语言和社会背景下来考察,也值得司法者谨慎判断。最后还指出,如何协调、平衡企业法人名誉权(商誉权)和对企业的舆论监督权,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