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通过“雷峰塔”、“法海”、“白蛇娘娘”三个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封建顽固势力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显示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通过“雷峰塔”、“法海”、“白蛇娘娘”三个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封建顽固势力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显示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4.
为法海鸣冤昭雪包勃何胜玲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法海:“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拿办他了。”教参编者认为法海“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是“蓄意破坏许仙和白蛇娘娘的幸福,它是创造悲剧的罪...  相似文献   

5.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相似文献   

6.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根据当时杭州西湖边上雷峰塔倒掉一事,联系民间传说白蛇传故事写成的一篇杂文。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指出反动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这篇短小精悍的杂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 鲜明的爱憎色彩是这篇杂文最主要的语言特色。文中所写的法海和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雷峰塔则是封建统治的象征,鲁迅对他们是非常憎恶的。而对受到迫害的善良、勇敢的白蛇娘娘却充满了同情。因此,文章中凡叙述到法海或雷峰塔时,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憎恶的感情,或进行辛辣的讽刺、嘲笑。“雷峰夕照”本来是西湖十景之一,应该说是美的。可是鲁迅偏用“破破  相似文献   

7.
雷峰塔的倒掉是一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 ,作者鲁迅敏感地抓住这件事进行评说 ,但他不是简单地说其倒得好与不好 ,而是借对雷峰塔倒掉和“白蛇传”“蟹和尚”等民间传说的评述 ,辨清是非 ,晓以利害 ,表达了自己的理智感和道德感 ,字里行间既充满了理性 ,又生动活泼 ,含蓄幽默。“白蛇传”中的许仙救了两条蛇 ,“一青一白 ,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 ·报 ·恩 ,嫁给许仙了 ;青蛇化作丫鬟 ,也跟着。”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叙述中 ,作者不忘突出白蛇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报恩”,是正义之举 ,这就为后文对法海无端干涉白蛇与许仙婚姻的丑行的谴责奠定了…  相似文献   

8.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议论文,是对雷峰塔倒塌这一社会新闻的议论。然而,它不是一般的讲大道理的论文,而是文艺性的论文,它的深刻的思想和强大的逻辑力量,蕴藏在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形象中间。它运用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语言,而是平易、亲切和幽默、诙  相似文献   

9.
姜峰 《语文天地》2015,(8):14-1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谈到了这样的情况:—是童年时期,他一心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  相似文献   

10.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借对民间传说的评述,进行反封建斗争的出色杂文。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于一九二四年九月间倒掉,是年十月,鲁迅先生就发表了这篇杂文。其时,正当北洋军阀的封建势力统治广大人民的黑暗时期,革命高潮正在酝酿和兴起。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敏锐地看出了封建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从而赋予传说中的人、物以特定的内涵:传说中的白娘娘象征着争取自由幸福的人;镇压白娘娘的雷峰塔象征着封建统治;法海象征着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这篇文章,可说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有力的讽刺和警告。 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方法进行评述,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可以分为四大段。第一节是第一段,作者由雷峰塔的倒掉谈到对“雷峰夕照”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厌恶情调。  相似文献   

11.
观念出智慧     
教学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当然有天赋的成分,但像我这种缺乏天赋的人,是不是就与智慧无缘了呢?恐怕也不尽然。试从我多年前的一个教例,说说我的看法。"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这是我在教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下简称《论》)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按照惯例,我请全班同学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有些同志在分析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认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未倒的雷峰塔的景色和作者对它的感受;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叙述雷峰塔的传统和希望它倒掉的心情。而文章写到这里,都只是铺排、准备,真正的议论还没有展开。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结末)才是议论的开始,写雷峰塔的倒掉和人民畅快的心情。这样的分析,我觉得不仅不符合鲁迅关于写作杂文须从主题需要出发,剪裁极为精心,结构要十分精练、严谨的一贯主张,也不符合文章的实际。事实上,鲁迅在文章开首就扣题议论了,“听说,杭州的雷峰塔倒掉了”,接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及对此事的看法,而是笔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湖北/遥原《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塔一事,篇未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淑塔...  相似文献   

14.
滕进 《语文知识》2000,(8):58-61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往往要采用强调的方式。笔者拟就在语句中表“强调”的几种方式例谈如下。一、运用反问句式①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不仅是传说中镇压白娘娘的镇压之塔,也成了整个封建制度的  相似文献   

15.
【教例简析】全篇课文用两个课时教完。除了介绍时代背景、预读课文、概括段意等内容之外,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认真品读“白蛇娘娘”的故事,体会“我”的情感。 1、“白蛇娘娘”的故事可概括出“许仙救蛇、白蛇报恩、法海藏许、白蛇寻夫、白蛇中计、被塔镇压”的情节提纲。 2、“白蛇娘娘”在故事中的性格特点为:①善良。②追求幸福。③敢于反抗。 3、因此白蛇娘娘是义妖,她有情有义。 4、“我”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和赞赏之情,流露在叙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以逻辑论证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鲜明的形象来说理。它通过对雷峰塔来历的叙述,对法海和尚和白娘娘两个对立形象的勾画,特别是通过生动的神话传说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和评价,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写文章头难起,尾也难落。但结尾作为一项写作技巧,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的。从中学的语文教材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 (1)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如《母亲的回忆》、《竞选州长》、《内蒙访古》、《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便是这种方法结尾的。试看《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  相似文献   

18.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1924年11月发表于《语丝》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日做的。今天孙状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他说,雷峰塔并非织二保够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特此声明,并且更正。11月3日。”现人选中学课本时将附记移放在标题注释里。对这个附记,一般人只当作普通的更正声明而不加注意,也无人去究其深意。现不惮浅陋,对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白蛇因迷恋许仙,被法海老和尚压在了杭州西子湖畔雷峰塔下。但最近我国考古人员对雷峰塔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并没有发现白蛇娘娘。去年2月,考古人员对雷峰塔遗址进行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共出土了500多块、大约3万多字的石刻佛经和大量的金、银、铜、铁等质地精美的文物。前不久进行了第二阶段挖掘——开挖地宫,考古人员从约1立方米的“百宝坑”内取出了包括青铜器、木器、玉器、头饰、丝织物、皮革、青铜佛像和可能装有释伽牟尼头发的铁盒在内的59件珍贵文物和印有开元通宝字样的古钱币。其后又从铁盒内取…  相似文献   

20.
白蛇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代谷神子《博物志》中《李黄》《李琯》的影响。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基本梗概。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是它的定型之作。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和玉山主人《雷峰塔奇传》将其日臻完善。笔者试图通过叙述白蛇故事的演进历程“淫欲——悲情——圆满”,来解释隐匿在这种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