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革,折射出一条新型知识--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公共关系--新型政治的发展逻辑,彰显出晚清时期的翻译对中国传统知识转型与传统政治转型互动所具有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5):93-97
《平面三角法讲义》是清末民国时期汉译日本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在晚清时期使用较多,其编写具有一定的特色,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知识点涵盖现在高中三角函数所有知识点,略穿插高等数学内容;习题覆盖面较广、层次分明满足学生差异;概念等描述通俗易懂,以基础题巩固知识点。此教科书对当时的中国数学教育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也对现今的三角函数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晚清著名诗人、学者马君武的诗歌汉译本作为例证,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译者在译诗中的语言选用问题,揭示译诗者与译诗的若干历史关联,旨在再现一部真实的文学翻译史,为晚清诗歌汉译史研究提供径路。  相似文献   

4.
毕苑 《教育学报》2005,1(1):90-95
晚清时期修身教科书在民国以后向公民教科书的转换,是展现中国国民教育近代化历程的生动模本。修身教科书在内容上包含了以孝为首的纲常伦理观念、个人修养教育和国家社会观念的灌输,开启了近代国民教育的第一步。到20世纪20年代末“公民”教育代之而起。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化的影响,公民教育更多地表现出了政党色彩和历史局限性。即使如此,它对国民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近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清学制改革,新式学堂风起云涌,课程设置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历史教科书的出现。民营出版机构的大量产生,为历史教科书走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缘于经营教科书有利可图,同时各派政治势力也需要借助历史教科书这种形式来宣传政治主张,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驱动下,清季迎来了历史教科书出版的高峰,数量可观,门类齐全,形式丰富。历史教科书在晚清文化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史学史研究不应忽略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副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路统编版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三课,教学内容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四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1]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演变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建立三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专业的演变又有其各不相同的内容和特点。分析研究高校专业的演变历史可以给今后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拜伦《哀希腊》在晚清民初时期的汉译为例,分析了梁启超和苏曼殊2位译者对此诗的翻译,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下,译者对作品的选择和翻译与历史特定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育的衰落史隐含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这段历史陈迹之中。晚清的教育新政和学制改革虽然在主观上想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及封建统治秩序,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逐渐消解了儒家德育的制度基础;此后,民国初期的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废除了“读经”和“修身”这两门课程,进而解构了儒家德育的课程基础;“五四”时期的德育革命则全面批判了儒家价值观,导致了儒家德育的价值基础的崩塌。通过对这段德育变迁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儒家价值观以及儒家德育的现代困境,从而促进我们对于近代德育变迁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是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黄遵宪一生付出了极大努力。他极力批判旧文化,以出使国外为契机,逐渐吸纳西方文明。用于中国的维新变法,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并力所能及地付诸社会实践,对晚清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也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洋务运动标志着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那么,清末“新政”则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它把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中国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进程推向深入,同时在政治近代化方面又取得历史性突破,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晚清统治者政治上的保守却使其随晚清政权的倒台遽然终止,晚清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因之夭亡。  相似文献   

15.
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政治改革和思想革命而发生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声和先导。从语言的角度看,晚清白话文运动因为在语言工具论的层面上,注重文学的宣传和普及效用,从文体和语体上入手改良,忽略了语言作为系统的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古汉语的语言系统,却在事实上动摇着旧文学的阵营,促成了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转型。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而晚清法律近代化则是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一部分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洋务运动为晚清法律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而且洋务派是晚清法律近代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清末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清代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译者翻译改编的汉语口语课本的5种类型及其代表作品,并讨论了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和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清末在西藏兴办的近代式的普通教育,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它给西藏封建农奴制腐化的社会注入了一些近代式的文明因素,近代式教育的文明之花从此开始在西藏萌芽。某些合理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同时清末西藏教育革新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