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一见面,操着方言,情感马上就近了许多。奇怪的是“连城老乡”见面,说的却是普通话,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打着“老乡”的招牌套近乎的。别冤枉他们了,不必怀疑,他们确确实实是“老乡”。只是连城有一怪,虽然连城话属客家语系,但五里一方言,隔条河,翻座山,语言就难勾通了。因此,这里流行普通话,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说得很好。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客家先民的几次南迁,把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定居地,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吸收融汇,有的还经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的充实、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艺术。客家民间歌舞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的附着存在于不同艺术成份的综合表演艺术中,如《打船灯》、《打狮》、《犁春牛》等;有的存在于宗教法事活动中,如《打花》、(碗花》、《打狮刀》、《踩九洲》《打莲池》之类;也有少数作为舞蹈单独存在的,如《大福鼓》、《大刀舞》、《狮舞》等8种。这些客家民间歌舞,有的是对劳动动作的模仿,有的是对动植物的…  相似文献   

4.
1997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杭县为“建筑之乡”称号。上杭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是名的客家祖居地之一。千百年来,上杭人以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山区人的勤劳勇敢,谱写了一曲曲客家建筑业的瑰丽乐章,留下了一座座客家建筑的艺术珍品。当你徜徉于杭川大地时,就仿佛置身在客家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陈华 《寻根》2005,(3):131-133
对于客家源流的问题,许多人都做过探索,但大都集中在迁移的路线、方式、类型、迁出地、迁入地等方面,而对于客家先民南移的原因则讨论甚少,且不够深入,有些就简单地归结为北方战乱或广东大量待垦土地的吸引。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及其他有关客家问题的研究中多次指出,客家祖先因为晋代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开始迁移,这当中还包括了他引征的许多官方志书和私家谱牒。  相似文献   

6.
月月     
柏叶  鲁斌 《滇中文化》2000,(1):35-36
我观赏过许多地方的山,有些还是所谓的名山,但细细体味过后,却没有一座山真正在我心中留下过难忘的印象。这也许是我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然而我又想,有些名山不就是划了几处景点,建了几个凉亭么,要寻山的性情、山的品质、山的灵秀,那可就难了。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2000年11月23日,在中国历史化名城、客家首府汀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六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很是隆重、庄严、神圣。来自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干名客家乡亲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回到客家母亲河——汀江,向伟大的客家母亲诉说儿女的思念,献上游子的祝福!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女士  相似文献   

8.
客家的脊梁     
在八闽客家首府长汀县城,在那穿城而过碧波荡漾的客家母亲河汀江之畔,有一座航船造型的公园,叫客家母亲园。园内矗立着花岗岩雕凿而成的客家母亲塑像:她头戴凉笠,背着孩子,有力的右手持着船桨,左手拿着一朵野花,正回头逗着背后的孩子。她赤脚站立于江边,江风吹动着她的衣襟,吹动着凉笠上的片片绸纱,端庄、慈祥的客家母亲,此时此刻似乎正在等待孩子的父亲、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这尊塑像形象地再现了客家妇女在男人出门后,细心抚育后代,勤劳持家,等待男人归来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9.
正崇信神明,是客家民间的普遍现象,除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各家也都置有神案佛龛。客家人外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因而客家人的信仰崇拜显得多而杂,反映在客地寺庙供奉上,佛门的菩萨罗汉、道家的仙师鬼神、地方的神明英雄、祖先的灵坛牌位,共安一厅,和平共处,共享香火。客家人相信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11.
就永定客家土楼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2月16日至17日,国家物局专家组前往永定考察,并评价说,世界遗产六条标准,永定客家土楼都符合。市政府代市长袁荣祥专程到厦门机场迎接专家组,市领导邓保南、张秀娟陪同考察,考察完成后,市委书记张燮飞会见了专家组。  相似文献   

12.
张斌 《寻根》2012,(5):136-139
在我的印象里,陕西省紫阳县洞河镇马家庄应该是以姓马的人为主,或者历史上是马姓人的村庄。马姓是回民的第一大姓,马姓的村庄应该是以回民为主的村庄,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回民村落。而这里的马家庄则不同,这里一无马姓,二无回民,虽然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但也普通得如同山间的野草一样毫不起眼。  相似文献   

13.
由国际客家学会、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7至1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隆重举行。专家济济,盛况空前,学术丰收,情感融融。  相似文献   

14.
我是客家人,当我阅读傅翔《客家的精神》(见《客家》2000年第二期)一文,不觉怦然心动。这篇记述客家人文精神的短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将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与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闪耀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想火光,不愧是傅翔研究客家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1月6日,江西省铜鼓县客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和赣两北第一届客家化研讨会在铜鼓县城隆重召开。江西省师范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许怀林教授、宜春市人大郭明副主任和铜鼓县党政有关领导以及客家联谊会会员代表,客家研究专家、学近百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和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最近,记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由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主持编写的《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在全体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编写、审核任务。这套《丛书》,被列入世界客家化工程之一,得到世界客属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过去一提到“客家”,一般人多认为这是分布在(或源于)广东梅县一带,其语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群体,因为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处以外的海内外客家人多是在明、清时从粤东北迁过去的。他们认祖归宗多追到梅县一带。有些史学家从史籍出发,也认为明、清以后才始见于书上有“客家”字眼出现,客家当形成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与闽、粤、湘三省交界,地处山高林密的山区,古代属于南楚百越之交的不开化地区,也是历代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统治薄弱的地带,为客家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保存着丰富多采的古代传统风俗习惯,且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化的承传。为弘扬客家化和客家人的艰苦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金秋时节,客家祖地。11月21日,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会议中心举行,给同时在闽西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平添了一道厚重而绚丽的色彩。一时之间,客家学与客家文化成为出席恳亲大会的海内外乡亲和中外有关媒体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红军造币厂坐落在井冈山市上井村。从外表看去,无非一座普通民宅,没有围墙,灰色尖瓦顶,一色黄墙壁,传统三进的客家式建筑;就质地而言,就是一所土坯房。其古朴陈旧的大门上方,有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造币厂”红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