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刘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现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2.
苏轼有三子,唯季子苏过一直伴其左右,受其濡染也最深。父子相处中,苏轼抚养教化,不辞劬劳;苏过感馈春晖,亦尽心竭力。苏轼晚年贬居岭海,罪不及孥,然苏过纯孝,南迁侍父,躬行孝道,宽解父愁,他的陪伴成为苏轼晚年的重要支撑。苏轼病卒,子承父志,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斜川诗文弘扬苏学,续写苏门传奇。纵观苏过一生,前半生伴父辗转漂泊,后半生携家艰难度日,长眠后与父亲黄泉相伴,与父亲谱写了人间情笃的美妙乐章。  相似文献   

3.
苏过(1072—1133)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幼子,时称小坡。从小跟随苏轼宦游南北各地,在苏轼三子中,只有他始终在苏轼身边。苏过一生身世坎坷,只做过几任小官,著有《斜川集》十卷,明代即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研究这部书,对于了解苏轼兄弟晚年景况,徽宗朝的黑暗统治及其对元佑党人的迫害,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晚年南贬瘴荒之地只身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老境遭贬的苏轼在心灵上和生活上得到很大慰藉。不唯如此,苏过又是苏轼三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位,且因其文采最与东坡相类,历来有“小坡”之号。这小坡的称号,最早盖得到其父苏轼的认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赵次公注曰:“小坡,言过也。过,时谓小东坡”。可见当苏轼在世时,时人就称苏过为小坡,苏轼本人也对此表示赞同。那么,时人称苏过为小东坡的根据是什么?苏轼赞同这种叫法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上引的诗句中,已经部分地获得答案,即以擅长作枯木怪石著称于时的苏轼,认为其幼子苏过最得其画笔命意所在,善于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受苏轼影响,南渡前就写有不少词风清旷的词作;南渡后,词风虽有变化,但仍然延续了此前已经形成的风格,清旷超逸是其主导词风。叶梦得是南渡之际连接苏、辛的名家词人,具有不可忽视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学术界对郏县“三苏坟”成因研究的五种说法中,以“三苏坟”是苏轼生前亲自选定和本为“八郎妇”之葬地最具影响,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郏县小峨眉山非苏轼命名,“三苏坟”兆域也非苏轼生前的亲自选定;“三苏坟”兆域也不是苏辙为儿媳“八郎妇”选择的葬地;它是苏辙、苏过等根据苏轼的遗命“即死,葬我嵩出下”卜兆勘定的结果;郏县“三苏坟”的最终形成历史的偶然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过,苏轼幼子,为苏轼诸子中最继家风者.在他的诗歌中,“茅茨”、“茅屋”、“陋巷”、“容膝”“荜门”“圭窦”“空四壁”“一廛氓”诸语层出不穷、频率极高,见出他有着浓重的“陋室”情结.这可以从避祸全身、自由自主、知足易安、齐物论与命定观几个方面去解析.  相似文献   

8.
正苏轼好像总遇见跟睡觉有关的事,在南海时,宿于海中,水天相接,星河璀璨。儿子苏过酣睡,呼不应,苏轼自己坐起叹息。在黄州时,那句著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全篇开头却是"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好像总是喊不醒人。传奇的承天寺夜游,是本来解衣要睡了,看月  相似文献   

9.
据可靠史料,苏轼贬谪惠州,前后共四个年头(即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起至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止),实际在惠州仅呆了984天。在这九百多天中,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前后三次到汤泉旅游:第一次是绍圣元年十二月,同游者是儿子苏过;第二次是绍圣二年三月,同游者是惠州的地方官——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汴等人;第二次旅游的时间跟第三次游的隔距仅七个月,即绍圣二年十月,同游者是一位特地从北方到岭南来探望自己的故友。苏轼三次游汤泉,两次在冬天,一次在春天,且次次都进佛  相似文献   

10.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斜川之游”对了解古代文人的休闲理想和审美精神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