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通俗文学的大敌是庸俗化近年来,我国文坛上出现了“通俗文学热”.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俗文学书刊数量激增,其发行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一些“纯文学”的知名作家也开始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一些大报刊也采取了增小报、出小刊的办法,企图“以小养大”,以俗(文学)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中的雅俗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扩张、媒体革命等构成的全球化语境中,通俗文学膨胀,纯文学萎缩。面对这种新的文学格局,我们应该正确处理雅俗文学的关系。要更新现念,给当代通俗文学重新定位,以人文精神给予积极引导;纯文学要在坚守自我的前提下,主动走向读者走向市场;雅俗文学要互补互促,在全球化时代重建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张爱玲在上海十年的文学活动,钩沉其清醒明智的投稿策略与杂志选择标准,认为张爱玲完成了由英文至中文,从洋人的文坛到自家文坛;注重杂志面貌,由通俗文学而至纯文学;为稻粱谋,再次选择通俗文学杂志的曲线救国的投稿策略及档次高、实力强的杂志选择标准,实现了作者与杂志二者双赢的市场效果,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市场眼光与文坛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将出现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1988年一年里,许多同志对文坛自1986年以来处于冷寂状态发表文章,慨叹雅文学(也称严肃文学、纯文学等)失去了市场,失去了轰动效应,批判俗文学(也称消遣文学、大众文学等)夺走了读者,毒害了读者。这个文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必须思辨的问题:一是雅文学为什么失宠?二是怎样看俗文学的崛起?由此而又引发出一个问题:文学是否应该走“雅俗共赏”之路?  相似文献   

9.
通俗文学是相对于雅文学而言的,它来自于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和话本小说;来自于民间的传奇故事;来自于西方的推理小说,侦破小说、惊险小说.通俗文学与雅文学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雅文学是人学,灵魂之学;俗文学属于故事学.”①雅文学以人物为情节的重心,而故事情节退居为次要位置,俗文学以情节作为作品的重心,以其曲折、离奇、紧张的悬念、快捷的节奏取悦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的创作引起了文学接受的热烈响应。然而对廖辉英小说创作的纯文学或通俗文学的定位,文学界却一直存在争议。廖辉英的小说创作在主题与立意上的严肃性无可辩驳,然其在艺术创作手法的选用上,的确表现出一些不同于纯文学的通俗化特征。文章从材料选取、结尾方式和文字风格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是近期文坛正在热议和研讨的一个新词,它大抵是指在传统的"精英文学"和"纯文学"之外的、更广泛和宽阔的文学形式,主要以"类型小说"为主,拥有众多读者。据有关统计,2009年全国出版长篇小说约3000部,其中"类型小说"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唯有小说例外。通俗是小说的特性。五四以后,小说吸取国外的艺术技巧,开始出现雅俗合流的现象。但就长篇小说而言,仍以通俗为其基本特征。八十年代兴起的通俗文学热,冲击了雅文学创作,“雅”文学适应了新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精神需求。但缺乏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宏观指导管理,和创作队伍本身的诸多原因,导致了通俗文学创作的滑坡。今后的文学发展,应提倡取长补短,雅俗合流,共创新路,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个哲学领域的概念,其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其中理性精神是核心.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纯文学是反思现代性的产物,严肃文学是理性现代性的产物,通俗文学是感性现代性的产物。而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感性现代性的诉求.欲抗争网络文学的这种感性现代性的泛滥,不应一味指责网络文学,而是应该塑造一批雅文学的精品,发挥它们的反思-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心目中,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泾渭分明,作品的文学性、真实性与可读性仿佛熊掌与鱼一般不可得兼.其实,却并不尽然.一些文学精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莎  相似文献   

15.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16.
雅俗兼融是提高通俗文学品位的卓有成效的途径。雅俗兼融是使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融合而有机地合成一个新的品种。这种新品种的通俗文学,既吸收了高雅文学贴近现实、严肃思考、表现重大题材、手法技巧灵活多样、富于探索精神等长处,也吸收了通俗文学有着生动曲折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相应的表现模式、竭力接近吸引读者等优点。雅俗兼融表现在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千古文章未尽才──海明威创作伦略石家麟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个不容等闲视之的作家。海明威是二十年代美国重要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执牛耳者;他在作品中创造的“硬汉性格”对西方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都有着历久不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随着通俗文学热潮的兴起和“雅文学”、“纯文学”在艺术领域不断开风气之先的锐意探索开拓,“曲高和寡”的矛盾又日见尖锐起来,文学的发展似乎正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理解曲高和寡的现象,正确处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是不顾文学所必要的艺术追求以扩大作品的流通范围,还是无视广大群众的兴趣爱好倾心于文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如今,中国现当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企图把文学研究搞为"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一种是企图以"非文学"的"外部研究"取替文学的研究.企图搞"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行不通."非文学"的"外部研究"有其存在的因素,但也是不合理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尺度,避免两个极端,打通不同领域,构成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几乎同时登上文坛,显示了"通俗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从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看,两人的成名过程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出现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