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苦难人生,面对苦难,主人公所体现出的更多是超越之后的宁静、宽容与大度。同时,在苦难主题的背景下,《活着》引入了另两条叙事线索,即“温情”和“审丑”。“温情”为福贵的苦难人生点缀上一片绚丽的色彩,并造就了福贵的韧性;“审丑”则另辟一副丑陋不堪的景象,直面残酷的现实,还原了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杜甫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通过对杜甫大量诗作的分析,提出杜甫是以百姓的人生为视角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通过对百姓以及诗人自身苦难人生、贫困人生、乱世人生的描写,广泛而又尖锐地反映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5.
残缺人生境遇不可避免地带来人生苦难,当代著名散文家史铁生以其来自心灵深处对命运的感悟,以其独特的解读方式朴素而又真诚地阐释了对人类苦难的理解和救赎,为曾历经残缺人生境遇的大众提供了生命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现代作家在融合宗教文化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突出的命题———对苦难的认同与超越。林语堂的人生观与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体认有直接的重要关联,他认同苦难,将苦难视为不可避免,并努力寻求超越苦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生遇见苦难,最能启发人思考。苦难主要是人犯错的结果;是一种对犯错人的提醒和管教;是一种对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考验和试验。但这些苦难对人的一生都有益,不是白受的。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又从《圣经》和盐的历练探讨和思量人生,引导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们重视人生中受苦的益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余华后期两部长篇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剖析,展现早期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余华回归现实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的人生遭际,他们面对生存苦难的平淡、麻木和困惑,渗透着作家余华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苦难的处理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在融合宗教文化与现实人生的思考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突出的命题——对苦难的认同与超越。林语堂的人生观与他对宗教文化思想的体认有直接的重要关联,他认同苦难,将苦难视为不可避免,并努力寻求超越苦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还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痛苦对于海子、对于海子的诗歌都是不可忽视的因子。曾经相对优越的家世,现在贫穷的家境,远远不是海子诗中所表达的感受清贫的温馨,而是海子难以回避又难以割舍的诗歌尴尬,这直接呈现于他的诸多关于母亲、关于贫穷、关于爱情的诗篇之中。爱情理想被贫穷粉碎之后的海子,最终因为诗歌理想的支撑和召唤,从此在诗歌的征途上一路狂奔。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abus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during childhood,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in patients recruited from a sexual health clinic. METHOD: Sixty-two patients with 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were matched on age and gender with a community sample. Forty-two patients without an STD formed another control group. Subjects self-reported their trauma histories and curr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RESULTS: Compared to controls, categories of abus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were more prevalent in STD patients, particularly Physical/Sexual Abuse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Both within the STD and community samples, a negative life event category that measured illness/death of loved one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edicted curr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ddition, Control Abuse (a subtype of psychological abuse involving selfish manipulation and depriv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strongly predicted curr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STD patients. In general, effects were stronger in females than in males. Psychological/Verbal Abuse did not independently predict curr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ut accompanied other abuse types and possibly amplified their adverse effects.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multiple types of abus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increase the risk of STD infection, perhaps by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of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These patients may ignore social conventions of sexual behaviour because they are bitter about past life experiences. Alternatively, they may persistently search for affection to compensate for a lack of affection in the past.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活着》中用平静的语调向读者讲述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目的的全新认识、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由生和死两个支点撑起来的存在有机体,既享受了生又学会了死的人,才算一个完整的而不是半条命的人。人生也可叫做民生,与民众共命运、为百姓谋事业,这是有价值的度时光、过日子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和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是一样的,都是灾祸和麻烦的根源。把死亡当商品的人,会用死亡来讨价还价,以它相威胁要名要利。把死亡当极刑的人,就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不惜浪费人间的财富。把死亡当作无奈的人,临终前还要捞一把实惠。  相似文献   

16.
作为自然法则,死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漠视死亡,而是要直面死亡。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意义才能够有所显露;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具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审视死亡必将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生的死亡图像谈起,发觉大多数人是最需要在死亡议题上重新为自己作厘清及追寻意义的人。人常忽略死亡的存在,活在“心智自我外造化”的世界申,唯有借助死亡的觉知,才能迫使个体对生命有全面真实性的观照,重建生命的意义价值,勇于面对死亡、超克死亡。依傅朗克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强调人有追寻生命意义的意志和自由,所以建构生命意义以超克死亡,实在是死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虽然死亡教育包含的学科领域广泛,但依此角度来思考死亡教育的课题,仍可以提出四项要点作为授课重心:(1)意义的探问,贯串所有课程;(2)参考宗教生死智慧;(3)强调人伦的和谐圆满;(4)莫忘人间三法宝:微笑、幽默、爱。  相似文献   

19.
论生死观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在建立健康的人生观的同时,也要拥有合理的人死观,既提高人生的品质,也提升人死的品质,以实现人生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