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陆园  曹蔚 《传媒》2016,(22):92-93
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健全。无论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收视终端方面,还是在客厅、公交、地铁等不同收视地点方面,抑或是古装剧、都市剧、谍战剧等不同收视类型方面,都能感受到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与追捧,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繁荣图景。与实践领域的“火热”场面相比,当下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却相对“冷清”,这一冷一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薄弱无力。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近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用心之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凸显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历史延伸的深度和现实解读的力度。在位居时代主流的文本批评范式遭遇危机的当代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格局下,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亟待重启和推进,该书运用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电视剧批评也成为二十一世纪电视文本解读中最可深入挖掘的部分.就目前的学术生态而言,总体上还是屏幕喧嚣、批评沉寂,电视剧批评还没有赢得核心的话语权,尚需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和历史化.我们应该回归到电视剧批评自身,以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方面在对21世纪新十年中国电视剧批评梳理中思考中国电视剧和电视剧批评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多媒介共存与融合语境下,电视剧需要传播创新,而传播创新又是以本体新质为基础的.传播创新与本体新质,是电视剧本体研究新的论题.此论题主要内容包括:电视剧本体范畴和新质识别维度;处理好艺术文本新质与媒介文本及传媒新质的函数关系,创新实践与体制对话关系的传播创新;电视剧本体新质及传播创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剧的受众批评模式,经历了无理论支撑的泛谈式批评的萌芽期,引进接受美学等理论后初步对电视剧文本进行批评解读的探索期,运用多种理论(包括中国传统理论)研究、批评的理论自觉期.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受众批评模式进行梳理分析,以探寻其嬗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视剧批评是随着电视剧创作的发展、繁荣而成长起来的,是随着电视剧理论的不断建树而逐渐深化的,也是随着电视剧产业的兴盛而呈现新的内容与动向的.回看历史与审观现状,我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走向:一、我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变得多维而切实我国电视剧批评一直以艺术批评为主流,电视剧艺术批评随着电视剧艺术本体研究的深入和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探索到确立到多维角度的变化,愈来愈切合我国电视剧制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不仅已经改变了文化景观,而且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道德范式."主妇"是中美电视剧争相表现的主要对象,她们同时还是收视行为施动的主要群体.对指涉主妇题材电视剧的解读,要远远超出文本自身的独立意义,显然可以在更开阔的文化背景中展开.  相似文献   

7.
电视剧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脉络,对电视剧事业发展的考察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论域.本论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发展历史提供一种批判性反思.论文从对传统研究范式的批评出发,将电视剧事业视为由多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电视剧场",通过考察其体制与生产的发展.旨在揭示"电视剧场"如何结构化为一个自主性的体系,并说明它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莹 《声屏世界》2016,(5):38-40
本文选取郑晓龙电视剧为研究本体,结合“她”时代的时代背景,纵向对比分析,“她”形象在“她”时代的转变,力图探究郑晓龙思想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在“她”时代的深入的背景下郑晓龙导演是如何做出转变的。  相似文献   

9.
吴靖  云国强 《现代传播》2005,16(2):13-17
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文艺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延续,也是文学公共领域乃至政治公共领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学术批评的专业化和传媒批评的商业化双重压力下,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培育公共理性的启蒙作用也日趋衰弱.作者批判性地梳理了学院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和视角,指出现存媒介批评范式在关注范围和切入角度上的局限.本文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文本,尤其是通俗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本,而不仅仅限于机构化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话语;并且批评的切入点应以剖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或解释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为指导,而不是拘泥于从既有理论框架推导出对文本的标准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媒介批评的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现代传播》2006,(5):92-96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现状,对以文化研究为立场研究电视剧的主要范畴、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并提出电视剧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政治经济学、诗学相互补充的辩证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杨青 《新闻爱好者》2010,(9):142-143
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创作与运作并非一片繁荣,认清电视剧的本体无疑对电视剧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视剧的传播角度、艺术角度和商业角度来探寻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本体,试图为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本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文化研究、生产研究、传播研究、产业研究等五个方面对2013年度中国电视剧研究相关论文和著作进行全面梳理和重点归纳,力图简明地勾出本年度中国电视剧理论与批评研究的总体轮廓。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评,是承续了文学领域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余绪,其主要的策略依然是从现象出发,以电视剧领域纷乱的现象为依据,诠释西方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针对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中国电视剧批评领域的兴起所引发的种种非历史主义价值取向,以及伴随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出现的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娱乐属性、文化产业属性的确认与放大所呈现的电视剧后现代文化表征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七.王伟国先生以缜密精炼的表述阐释了他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及本体理论研究中纲举目张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的理性思考市场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路;审美化是电视剧艺术对观众实施美育、怡情娱心的必然之境;影像化则在电视剧艺术丰富多样的外在形态中日臻完善的本体特征;为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理论设想和框架.  相似文献   

16.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本文以建立电视剧本体真实的美学观为出发点,运用电影"本体论"观点,结合优秀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探讨了摄影机记录和书写电视剧本体真实的独特功能,并对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违背现实主义真实美学观的倾向提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8.
张斌 《现代传播》2007,(6):62-65
本文对电视剧研究的核心基础--文本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分析了电视剧文本的构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视剧文本深度解释学的基本研究框架,为电视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阿尔杜塞派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电视批评理论着眼于文本分析 ,认为文本中包含了社会再现系统。它使媒介批评走出了文化主义的阈限 ,从社会结构及其表现系统来看待电视的内结构和外结构 ,将电视文化由一般文本扩大到社会文本。从社会文本结构来研究电视 ,无论就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方法 ,其影响是巨大的 ,它促成电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范式的融合 ,为电视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周春雨  李杨 《东南传播》2021,(11):133-135
与国内对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叙事学引介上的滞后不同,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研究紧跟西方脚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在研究者的探索与努力下,逐渐形成了采用性别二元项的解读策略,以性别视角作为讨论作品的常规手段,并将人物形象置身于社会历史语境之下,分析文本内外的意识形态的操作路径.不过,随着研究方法的固化与模式化思维的确立,不免沾染明显的本质主义倾向,逐渐丧失批判力度.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批评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保留作品的复杂面貌与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