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2.
夏墟初探     
山西为夏族早期的发样地。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夏族先公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在山西南部,这是有史可查的。《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我国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认为“卜辞中土方的地望应在今石楼一带。”土方与禹既有一定关系,其地望定居夏墟不远。而夏墟究在何处?根据史书记载,我  相似文献   

3.
党项乃羌人一支,晚起,“魏、晋后微甚”(《新唐书·党项传》),南北朝末始初露头角于历史舞台。初居河曲(古析支地,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后稍大其地,“东距松州(治今四川松潘),西叶护(西突厥地),南春桑、迷桑等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北吐谷浑(据有今青海北部、甘肃南部一带),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新唐书·党项传》),而其腹心地区,当仍不外以河曲为中心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远近一带。其时,党项势仍弱孤,只好往来依违于隋、吐谷浑、吐蕃、唐几个政权间。七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4.
泱泱中华,究竟几州?上古时代,全国分为“九州”。据《尚书·禹贡》,“九州”即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今山  相似文献   

5.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吟诵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敕勒歌》诞生地,诗中极力赞美的敕勒川草原在什么地方?一种观点认为,敕勒川位于今山西北部,具体地点在今宁武,朔县一带。另一种观点认为,敕勒川位干今内蒙古阴山地区,具体地点或以为今呼和浩特附近的大黑河流域,或以为今包头附近昆独仑河流域。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一、救勒川在大青山附近敕勒川处于阴山下,漠南漠北均有阴山。《周书·文帝纪》:“普四马莫部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为漠北阴山,不过北魏史书凡涉…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20岁中进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和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时称“永贞革新”。他们打击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最终遭到反对而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永州……  相似文献   

7.
唐代(618—997年)二百九十年间,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地震频繁,其中有不少次还是烈度强、破坏性大、灾情严重的大地震。 1.唐开国之初的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一日,京师(今陕西西安一带)发生地震。三年(620年)二月三日,“京师西南,地有声,如山崩。”七年(624年)七月,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地震,山陵崩裂,河道壅塞,江水为之断流。这种“山摧壅江”的地震,其“烈度”似乎相当于今天国际所使用的“十二度地震烈度表”的十度至十一度。 2.唐太宗时,更是“地屡震”。史载:贞观七年(633年)十月二十一日,京师地震。八年(634年)七月七日,陇右(今甘肃中、西部,新疆东部边沿,青海东北部)“山崩”。十二年(638年)正月二十二日,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丛州(在松潘附近)地震,房屋被震塌,压死了一些人。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649年)八月一日,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震,其中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最为剧烈,死五千余人;三日,这一带又发生震动;十一月,这一带又出现震动。  相似文献   

8.
国号即国家或朝代的称号,如汉、唐、元、明、清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每当改朝换代之际,新上台的统治者总要变更国号,以表示新朝的圣明。中国从夏朝开始建立国家历经4000余年,其间沧海桑田,改朝换代,次数难举。各朝国号由来约有七种形式。一、以发迹地名定国号。如夏朝,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此称其政权为“夏”。“夏”地名,在今河南阳翟一带。[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朝,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  相似文献   

9.
对于秦象郡的位置,史学界存在原则性的争议。传统派持南置说,认为象郡主要在当今越南境内;另一派持北置说,认为象郡位于中国境内。后者根据《汉书.地理志》上个别记载对南置说提出了质疑。然而,考虑到从秦到汉行政区划的变化及秦代的琅邪台石刻,北置说所指象郡实乃汉象郡,秦象郡的范围北起中国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南至当今越南中部大岭一带,其主体位于当今越南境内。  相似文献   

10.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播;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注释]①油葫芦:杂剧里的曲牌(即曲调)名。九曲:《河图》:“河水(指黄河)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②此地偏:是说此地偏偏得见,承上句“何处显”说的。③齐梁: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梁:战国时国名。今河南开封。秦晋:秦:周朝国名,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晋:周朝国名,今山西、河北南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公所说”中的“拜”字之义,历代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通过对“勿翦勿拜”中的“拜”字及其在韩、鲁《诗》中异文“扒”字的考察,同时采用方言中相应词语以及相关民俗的证据,得出结论:“拜”、“扒”都是假借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攀爬”。  相似文献   

12.
以记录吾古孙仲端出使的《北使记》中资料为核心,辅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可以证明契丹军队曾由“叶密立”(今额敏县)至“阴山”(今博罗科努山)前,遇阻折入“回鹘国”(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吐鲁番市一带),再循“龟兹”、“可什合儿”(今库车县、喀什市)而至巴剌沙衮(今比什凯克市托克马克)。相关的论点尚有:一、以《辽史》中记载排斥《世界征服史》等中亚作家记载的理由并不成立。二、 从“金山”向南至“畏兀儿”,再四至“铁门关”的“回鹘路”、“碎叶路”,由于沙漠穿越的困难,并非一条捷径。三、刘祁及同时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纥”一词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儿”及与其人种上相同的中、西亚白种人。四、耶律大石于金军来袭前即已进军“吉利吉思”(今克孜勒、阿巴坎一带),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于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之西。五、耶律大石西行所过迂回曲折,还可从其对臣下所语“胶与卿等行三万里,跋涉沙漠”中得到极为有力的旁证。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的历史归纳与告诫:人君嗜酒,亡国亡天下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战国时期,宋国大臣绍绩昧一次醉酒酣卧,把皮袍子弄丢了。宋君听说后问绍绩昧:醉个酒。就至于弄丢皮袍子吗?绍绩昧回答:夏桀醉酒还丢了天下呢!所以《尚书·康诰》强调,不要经常喝酒。经常喝酒,“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醉酒丢皮袍,损失固然不算小,但酒的祸害还有比弄丢皮袍更大的。倘若不知节制。酗酒成性,天子就会像夏桀一样丢掉天下,而一般人则会丢掉性命。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十五家,今虽不存,却多有迹可考.务成子为传说人物,而<务成子>则是掺合了阴阳五行和道家方术的小说家言,成书不晚于战国中后期,东汉以后失传.<宋子>载战国中期以来宋钘遗说和传说,其旨多合于黄老道家,又兼采名、墨二家之说,类于街谈巷议,成书时间不晚于汉初.<天乙>载商汤传说,为后入依托,汉以后未见著录,已佚.<黄帝说>托名黄帝,成书与以上诸书一样,也不晚于汉初.  相似文献   

15.
张盖伦 《大学生》2014,(1):23-26
“亲爱的‘概率’课同学,老师的领土目前长这形状……各位看我的领土,请记住这形状,在要灭人家国赶尽杀绝之前,先点一下领土看领主名字。请大家勿犯欺师灭祖的滔天罪孽……偶尔被老师吃几块地……就甭计较了~”2013年9月30日,叶丙成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  相似文献   

16.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当地”的,如“不用搬  相似文献   

17.
《诗经》“二《南》”(指《周南》《召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而十五国风在正式礼仪场合演奏过的乐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周南》《召南》中的数篇.且被称之为“正歌”.孔子对“二《南》”亦给予极高的评价.此皆昭示着二《南》在十五国风中有着某种特殊地位.此外,今本《诗经》其它十三国风皆冠以地域名称后附“风”字,而二《南》究竟产于何地,则始终困扰着人们,且直称《周南》《召南》,不附“风”字,也令人们猜测二《南》是否独立于国风之外.总之,十五国风中关于“二《南》”的名义诠释争议最多,久讼不决,未见定谳.今试综述前贤之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张籍王建早年曾同窗于“鹊山漳水”一带,其地域,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文史互证,认为“鹊山漳水”当指今河北南部一较大区域。  相似文献   

19.
陇海铁路(包括兰新段)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故名“豫西通造”;第二条,以山西南部为枢纽,联结甘青、关中偏北(包括陕北)过黄河,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任往东部沿海,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历史地理环境,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陇海铁路 (包括兰新段 )是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欧亚大陆桥的主要线路 ,历史上这条沿黄河的东西交通线实际上有两条并行的道路。第一条 ,以河南西部为中心 ,联结甘青、关中渭水流域 ,经豫东、安徽达江苏沿海 ,故名“豫西通道” ;第二条 ,以山西南部为枢纽 ,联结甘青、关中偏北 (包括陕北 )过黄河 ,穿过太行诸山脉达豫北平原 ,径往东部沿海 ,称之为“晋南通道”。本文从地理环境 ,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 ,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等方面 ,综合探讨了夏代以前 ,晋南通道的形成及其对黄河流域东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