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青年的关系是值得浓墨重涂的。受过鲁迅指导的叶永蓁,其创作有受鲁迅影响的痕迹,但与鲁迅又同中有异。叶永蓁的《小小十年》书写了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但与鲁迅笔下的精神个体在命运上却有着时代差异;在艺术手法方面叶永蓁也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抒情风格与鲁迅一脉相承,但在语言技巧上质朴有佳,活力不足,显然不及鲁迅的峭拔凌厉。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丰 《现代语文》2006,(4):70-72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作为小说家成熟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无不大胆而无情地攻击封建传统化。鲁迅也以他独特的化洞察力攻击和揭露封建传统化。他关注的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愚弱国民的精神奴役。狂人是鲁迅笔下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其思想必定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某些方面。历来对狂人的形象也存在不少争议,我认为狂人作为受封建迫害而导致精神失常的知识分子,其发狂后的话语必定体现其发狂前思想的某些方面。本就试图从狂人的话语去分析其思想清醒、理性、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曾多次谈到普通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重温王力先生的话语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现在的许多语言学著作和文章中由于缺乏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而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我们的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有坚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作基础。鲁迅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知识足令我们现今的许多语言学专家汗颜。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话语对今后我国语言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一方面追求普遍主义的“正义”,恢复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同时又给予个体足够的关注。哈贝马斯的正义是包容他者的正义,其自身包含了正义的他者——团结。正义与团结构成了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的双重特性,但这一特性受到了霍内特和后现代学者的质疑。在他们看来,普遍的语用规则不可能真正关涉到主体的真实感受,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包容他者,  相似文献   

7.
精神的饥饿与生命的艺术家--鲁迅与卡夫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和鲁迅的创作都触及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以一种嘲讽话语模式瓦解了这之前的英雄话语模式,建构了以荒谬虚无为底色的怀疑型话语程式,展现了在社会文化变革时代人类的困窘生存状况。同时,引入寓言的形式揭示个体与环境对立中本质的悲剧感:生命中最根本的痛苦来源于精神的“饥饿”———文化的无所依傍,而“饥饿”带来的绝对的孤独使得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进而陷入无助的“失语”的痛苦之中。尽管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和鲁迅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了这一世界性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8.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启蒙事业之难与效果之微既有启蒙者个体的个我性根源,也有大众本身接受启蒙的难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权力话语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既是文学话语范本, 又是权力话语经典。鲁迅在特定历史人文环境中生成的权力话语, 以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批判性与前瞻性, 涵盖着深广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文化内容, 显示出作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鲁迅的权力话语丰富多彩而独具魅力, 是他反抗被描写开拓出的一条最能描写自己的路。鲁迅的新思想、新创造, 都在催生新的权力话语中被记录下来, 成为一种能够发挥权力话语的精神文本。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生命的哲学.其中九篇是以梦的形式而构建的,在这九个梦里鲁迅展现了他对生与死的两难困惑,面对这样的困惑鲁迅选择了无奈的回避,其中“梦中梦”的独特艺术构筑体现了鲁迅纯然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开启者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鲁迅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选择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心灵表现论,又有着时代和其个人特征.这充分表现在他关于文艺的发生、文艺的职能和创作主体的系列看法上.由鲁迅所开启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是对作为文学创作得以实现的创作主体一维的敞亮与确证,隐含了诗学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忽视艺术形式与主体心灵的内在联结等理论建构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是一个伟大而孤独的存在,其思想的复调影响了他进入新文化运动的姿态与心态,也注定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这种复调的产生又与他的童年经验、留日经历渊源颇深,成为他思想乃至性格的胎记。文章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复调切入,回溯鲁迅复调思想产生的脉络和原因。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呐喊>自序》一文中记叙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两个“梦”:学医的“梦”和文学的“梦”。两个“梦”是怎样产生的呢?先是鲁迅因为父亲为庸医所误,激起了他“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所以选择学医,企望学成后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同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他在日本看了一部影片,画面上一个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示众,而围着“赏鉴”的竟都是麻木的国人。这使鲁迅觉得“医学并非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曾说夜梦与白日梦都是做梦者自我心理的满足形式。同样,创作活动的心理意义首先也是指向自我的,是对自我焦虑和深层欲望的缓解。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在他的孩童时期,祖父因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家道中落。鲁迅就这样生长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他内心所渴望的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心成为他生命中的一大缺憾。因此,鲁迅从改写自己的孩童生活开始,改写着往昔的生命事实,这实际上是作者自我走向新生的第一步。同时,这种改写活动也是为了满足鲁迅早年生命缺憾的一种手段。因而对鲁迅来说,改写自我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同他的杂文,讽刺犀利,批判深刻,蕴涵丰富的思想,复杂的精神.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则继承了弗洛伊德学说并重点在语言学层面上大加发扬,拉康将主体的语言分为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话语和分析者话语四种,论述了主体作为社会的存在以及自我的存在的悖论.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话语模式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存在的虚无性,同时也能为洞悉鲁迅小说中的言语行为挑明征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立人"思想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动态的,是鲁迅接受域外思想与自身对时代的实感而生成发展的,也是与时代不断契合的转换过程。在各个阶段中,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强调主体性思想是其最初的原点。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精神的重视,理解这个原点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其个体生命的践履上体现出鲜明的尼采式精神气质,同时,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也向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和表达尼采式的文化观念,来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人格.鲁迅对“狂人”在信仰上的执着性和专注性的性格刻画,点点滴滴都针对着中国国民信仰的缺失与弱点,不仅体现出了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殷切期盼,而且也体现出了其对国民信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个很简单又很难说清楚的作家。说他简单,确实简单,名字如雷贯耳,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高高在上,要找到介绍鲁迅的话语也多如牛毛。但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真切了解鲁迅呢?当笔者再次教学《社戏》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发现了这样一个鲁迅。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云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领我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他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柴可夫斯基。多年以后,他成了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开启了他的目标。而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才有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里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是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