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所著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以独特的中国女书文化为背景,展现出深刻的东方女性主题.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创作主题、叙述特点,探讨新时代的华裔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学文本来碰撞和超越东方主义的.从而发现,在跨文化背景下,华裔外籍作家仍难彻底摆脱东方主义的影响,尊重与理解异质文明,求同存异,应是...  相似文献   

2.
早在清代,就出现了将《红楼梦》改编成戏曲的文学现象。清代红楼戏在结构安排、内容表达和语言风格上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本文将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清代红楼戏改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翻译文学文本的接受形式的跨文化性,利用姚斯的两种接受形式—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说明翻译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两种文化张力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是一种语言与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为了能更好的践行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首先分清楚文本类型,以及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而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黔东民间文学极为丰富,根据其展示形式,可分为歌谣文本类、戏曲文本类、讲述文本类。总观黔东民间文学,它具有生活化特征、民俗性特征、口语化特征、即兴性特征、神秘性特征、地域性特征等基本特征。黔东民间文学是黔东文学和文化上的珍宝,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和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诗话”二字作为书名,与“诗”“话”相关著作的文本体制有关,其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在标题、记事与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独有的艺术文本魅力。同时,从文本传播视角下分析发现,其语言文本戏曲韵味明显、元代基础方言深厚、图文匹配的解说形式,给当时的变文发展带来了极大艺术突破。关于其文体流变特点和表现形式,历来学者从小说、故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探索,文章深入查找了相关文本资料,着重从对外传播视角分析该文本的文体流变现象,为揭示此类文学文本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提供多层次观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在戏曲文学剧本创作中,既有一般戏剧元素所具有的“故事”层面的创作,又蕴含了对以音乐性为代表的舞台表演的设计与呈现,这是戏曲艺术本体性得以完整实现的深层创作。以戏曲剧本创作为切入点,关注戏曲文本中音乐性特质,从戏曲文本中的音乐性语言、戏曲剧本的音乐性审美结构、不同剧种流派的戏曲剧本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戏曲文本的文学性与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舞台性的“双重美学建构”进行思考,探索当代戏曲剧本创作民族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创作路径,从而提升戏曲剧本创作的综合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骆驼祥子》作为我国的经典文学,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体,通过改编为歌剧形式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文章通过文学戏剧题材、普世与特色文化以及高品质的演出剧目与信息化手段结合来分析文化传播的路径,在传播路径上我们应紧抓它的相关特性、内涵,根据这些特征找到最有利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越剧《新狮吼记》在现代性改编过程中摒弃陈旧的道德教化思想,突出了夫妻相处之道的现代主题内涵,语言通俗鲜活、富有时代感,舞关设计采用现代声光技术展现了优美的古典意境,成功地将传统昆曲折子戏改编为一部完整的现代越剧。《新狮吼记》改编的成功,为现代戏曲创作提供了“大剧场与小剧场并重”、“尊重古典戏曲传统”和“重视戏曲内涵发掘”等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个性.而这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呈现出很强的特点,可具体概括为叙事性特点、表意性特点、意境虚实性特点.其中戏曲艺术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文学、文化和交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从英美文学课程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在文学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文化内涵,重视母语文化并正确对待文化冲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由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众多影像文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视觉文化对年轻一代有极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好影像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促成对文学文本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79):25-26
上戏和法国2011年合作的话剧《西厢记》是对传统戏曲进行话剧改编的成功之作,这种跨文化的改编,为我们诠释《西厢记》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体验,在如何保持古典戏曲韵味的同时,又符合话剧的创作特点及观众的欣赏习惯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借鉴,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化缺省是文学文本中的常见现象。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原文文化缺省的存在给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在提出文化缺省文本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对常见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以文本间的嵌合关系来说明文化的集体记忆,是文学批评中的较新理论。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将互文思维带入文学翻译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探讨这一理论对于启发文本转换时对文化内涵的带入或重塑,以期展现出翻译研究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改写是大文豪太宰治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太宰治从中国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日本传统文学中汲取素材,以改编、改创等方式,在再现原典故事内容的同时,从情节、主题乃至思想内涵层面进行凝练与升华,从而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新文本。文学改写亦展现出太宰治迥异于已有文学创作模式的全新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因子,文化词语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是文化词语意象的底蕴。在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移植一向为译者所关注。文章拟从跨文化语义的角度就文化词语的意象进行概述。进而在不同文化关联性制约下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以明确意象移植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