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是一所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使其能够发挥历史资源的作用,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势在必行。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搞好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为德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造福于德州人民。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扬州“世界名城”战略背景下运河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扬州是古运河的发端之地,是运河沿线最重要的节点城市。扬州段古运河是最古老、原有风貌保存最完好、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最丰富的一段。扬州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是拥有遗产点最多的城市之一。研究着重于扬州应如何充分利用好运河文化资源发展运河旅游,提升城市知名度,从而打造世界名城。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京杭运河苏北段沿岸城市淮安、扬州开展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认为可以依托运河文化主题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创意产业融合,开展产权共享、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多层次合作,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业态和多样性文化旅游区,这对于传播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形象、合作打造运河文化品牌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扬州运河文化内涵及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针对目前存在的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线索不明确、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区域合作亟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注重差异化发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保护开发并举、合理规划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营销方式、促进运河文化传播等相应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是嘉兴城市的发祥地,也是嘉兴吴越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本文以王江泾段运河为例,分析了运河文化遗址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运河保护与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7.
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是对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察哈尔文化资源概述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新机遇为切入点,从建立察哈尔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构、推动察哈尔文化产业现代化进程、开发察哈尔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以及产业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世界上无可比拟,因此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应当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大力发展运河旅游业。通过运用SWOT方法,分析发展江苏段运河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建议充分利用优势,改变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挖掘中国大运河文化、提升江苏旅游形象的对策。提出弘扬运河文化,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运河资源,打造"江苏运河之旅"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旅游线路,策划运河旅游节事活动,提高配套设施与服务,加强运河旅游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运河旅游的发展会促进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江苏省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提出了加强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丰富遗产保护与展示手段、积极开发游客参与性项目、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深化运河城市间合作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0,(1):65-68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旅游文创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推动着文创产品也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为提升旅游文创品牌的竞争力,以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将IP开发分为IP塑造阶段、IP扩大阶段和IP变现阶段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品牌IP开发的特点。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旨在探究旅游文创品牌IP开发策略。最终从IP的人格化、传播的渗透化、营销的多样化三个角度得出旅游文创品牌IP的开发策略,有助于旅游文创品牌找到全新的商业生存方式,为旅游文创品牌发展赋予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从运河文化到淮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运河文化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特点。对淮安精神团结、创新、实干、自强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大运河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可以折射出淮安精神,淮安精神正在展现运河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城市的兴衰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济宁为例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兴衰的影响。随着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河运成为沟通南北,发展漕运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依靠河运,山东运河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时它们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提高。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山东运河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铁路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因铁路而兴起的新的转运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对运河城市造成了冲击,铁路使山东运河城市在全国整体的经济、交通与城市层次体系中被边缘化,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浙中地区名人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化水平较低。目前,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浙中城市群的建设,浙中各个县市以名人文化为主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名人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着认识不足、整合开发滞后、缺乏品牌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浙中名人文化资源产业化理论框架分析,浙中名人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应理清整合开发的思路、打造整合开发的物质载体,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等策略来促进浙中地区名人文化资源的大开发。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纵贯山东西部地区,沿岸城市遍布带有运河地缘特性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鲁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鲁西运河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利用SWOT方法对鲁西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如何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提升运河文化品牌,发展鲁西运河文化产业提出了基本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京杭运河为运河城市带来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随着运河申遗的提出运河的旅游功能日益被重视起来。文章对聊城段运河的遗产旅游资源、运河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聊城段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聊城运河遗产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了聊城发展运河遗产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运河城市文化”的视角看,城市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创造与传播的中心。重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对于充实运河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它们的文化魅力,培育它们的当代城市精神,发展运河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推动运河城市彼此之间产生更深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并在“申遗”实践中采取一致的战略与和谐的步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够与长城并列的伟大创举,首推大运河。开凿运河的初衷,常常是出于经济、政治或军事上的考虑,运河也确实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人民开凿了许多运河,沿岸的城市举不胜举。运河城市与运河的关系是血脉相连,可以说,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千百年来,运河在航运、灌溉、防洪、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运河还催生和哺育了一批新兴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是城市在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文化。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京杭运河在江北的运输枢纽,因而在历史上产生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以梁祝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充分研究和发掘济宁丰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济宁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及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民族化、地域化、现代化视角出发,全力打造“历史名城”与“时尚之都”的文化产业战略定位将有助于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