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看来,王志江老师的“发生学”实践研究是将“发生学”相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一次可贵尝试。在王老师这里,理论不是故纸堆里风干的字词句篇,而是满含生命热忱和创造激情的实践蓝图。由理论到实践,背后是王老师及团队对“认识何以可能”这一认知心理学母题的系统思考,是知识、信念与行动的整合与输出,是构建本土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远征。在...  相似文献   

2.
史金霞 《师道》2014,(11):23-26
一、“对话”不等于“对着说话” 的确有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不是老师一言堂、一讲到底,而是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对答如流,这便是对话了。 其实,是否有“对话”,与师生是否“对着说话”,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3.
钱正权在《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7—8期中撰文阐述了教师应如何听课这一问题。一、听课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以为听课只是“听”和“看”,其实你一旦坐进教室,就不是一个旁观者了,而是一个参与者,你是在与上课老师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4.
张健 《教师》2011,(13):20-21
作为班主任,我当然希望成为一名让学校和家长“放心”的严师,但我所希望的不是成为那种让学生或“怨”或“怕”或“恨”的“厉害老师”,而是希望成为那种对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道的“给力老师”,希望在张弛之间展现出教育应有的那种魄力或魅力。  相似文献   

5.
师:老师在它的一蝗面上写了字,写的是什么呢?生:“我”“们”“爱”。师:这三个字,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吗?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7.
禹妮 《湖北教育》2006,(9):21-21
近几年,教师节期间,学生给老师送礼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家长欲借此机会表达对老师的敬爱,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就在这“送礼”与“收礼”之间,又有许多微妙之处,唯一个情字不能缺少。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习语文,自然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学之本。窦老师执教古诗《游园不值》便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字、词、句的学习。她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不是简单地就词解词,就句论句,而是让学生反复“推敲”。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使我明白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抓住两个“转变”:一个是学生观的转变;一个是教师行为的转变。 学生观历来都围绕两个字来体现,就是“严”和“爱”。正确的学生观不是把“严”和“爱”截然分开,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我听说过这旬名言:“老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  相似文献   

11.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9年第6期发表的张春旺老师的《“改”后你“正”了吗?》,对古诗文默写中的几组音近字和形近字进行了区分,很有借鉴性。但有一处细节,即在区分古诗文中的“燕”与“雁”时,张老师认为“燕”是小燕,不是候鸟,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笔者对古诗文中的两个常见意象“燕”“雁”再做辨析并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并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  相似文献   

15.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6.
“作文的儿童”与“儿童的作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作文的儿童”——关注儿童的作文原态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为了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  相似文献   

17.
关于“NP 的 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 的 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 的 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8.
片断一:一位姓陈的政治老师决定提问两个男生,但他却不急于提问,而是先有意吊学生的“胃口”:“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准备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两位帅哥来回答。”此话一出,全班同学都乐了,瞪大眼睛注视着老师,好奇地等着。大家一想,黄和郭这两位同学离老师最远,又是坐在班里最后排的左右两个角落,这不是“天涯海角”吗?再一看,这两位同学的表现都很出色,难道还够不上“帅哥”吗?  相似文献   

19.
任昔 《湖南教育》2008,(4):14-15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繁体的"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这说明,爱是一种心理感受.爱,不是由给予的人说了算,而是应该由接受的人说了算.  相似文献   

20.
此马不是马     
中午,小东同学拿着一本书到柳老师的办公室,一手摸着后脑勺,一手指着书上的“公安人员从死者的房间里找到了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这句话问老师:“蛛丝马迹这个词语中的马是指骑马的马吗?”望着小东一脸的认真相,柳老师忙放下手中的钢笔,首先肯定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接着,柳老师告诉小东:蛛丝马迹中的“马”不是马,它与拉车驾辕的哺乳动物中的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小昆虫,这种小昆虫学名叫“突灶螽(zhong),俗名叫“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