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磷、硫燃烧实验方法的改进枝城师范学校晏胜秀(443300)按传统方法进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学生分组实验时,产生的浓厚白烟从毛玻璃片与集气瓶口的空隙逸出(如图1),严重污染了实验室空气。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把燃烧匙的铁丝柄插入与取用集气瓶配套...  相似文献   

2.
初中化学教材中(P7实验1—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测定的。由于所用钟军过大,不易于课堂上演示操作,现象的明显性也受到影响。现改进如下。操作方法:1.在集气瓶上贴上一张纸条,将集气瓶容积从上至下五等分,在纸条上注明。2.在毛玻璃片上,固定一只小蜡烛,点燃后放入水槽中。3把集气瓶从蜡烛火焰上方迅速倒扣在毛玻璃片上,并将瓶口用水封住,蜡烛火焰慢慢熄灭。4.移开毛玻璃片,待水进入集气瓶中不再上升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取出,可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线约在集气…  相似文献   

3.
1 铜、铁在氯气中燃烧 1.1 实验装置 1.2 操作步骤 1.2.1 集气瓶底部先盛放少许氯酸钾.取一根长约30cm的细铜丝,将中间段的铜丝在笔套上绕成螺旋状,做成"U"型,如图1所示,穿过双孔橡胶塞,塞住集气瓶口.  相似文献   

4.
1 用于制气实验 1.实验室在运用排气法集气时为避免瓶外空气流动影响集气,常在集气瓶口加一棉团。 2.用高锰酸钾制氧时为避免高锰酸钾微粒随气流进入集气瓶中,常在大试管的胶塞里加一棉团。 3.制乙炔时,为避免反应产生的泡沫由导气管喷出,常在大试管的塞下加一膨松棉团。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常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判断氧气是否集满 ,但这种方法是否可靠呢 ?本文就此对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最低氧气浓度进行测定。实验装置 (见图 )实验步骤1.取 5 - 6只集气瓶 ,用量筒装水分别测出它们的容积并标记。2 .将集气瓶中分别装入其总容积的 10 %、2 0 %、30 %、4 0 %、5 0 %的水 ,并用毛玻璃片盖住 ,编号为 12、3、4、5。3.向大试管中加入 1∶10 (质量比 )的MnO2 和KClO3的混合物 ,加热使其反应 ,分别用排水集气法将上述 1- 5号瓶中的水排去。4 .取干燥的木条点燃后熄灭…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实验5-2]和[实验5-3]演示了木炭的吸附作用,虽然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关于[实验5-2] 1.往集气瓶中添加几小块木炭时,要打开集气瓶盖,这样会使一部分有毒的NO2气体从瓶中逸出,造  相似文献   

7.
数学 若尸 护十r“一Pq一口:一:P=O,且方程尸巾二十认=0的两根为:inZ甲和(:栩伞co:甲)2,则兀l?:,“,=1。(杨春燕供稿)物理 由五个阻值都是1 KQ的电阻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总电阻R,*(李志民供稿)化学 改正下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短文: 把石膏放入烧瓶中,烧瓶用具有两孔的橡皮塞塞紧。一孔插入一般过滤用的短颈漏斗,供注入浓硫酸用;一孔插入具有橡皮的导气管,使导气管的一段插入烧瓶的底部,另一段稍伸入瓶口向下的集气瓶瓶口内。准备就绪,注入浓硫酸,即行加热,待气体收满后,用玻璃片盖紧集气瓶瓶口,并倒放在平木桌上待用。(…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二化学(必修+选修)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在介绍铝的燃烧时,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中底部要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一、该实验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课中“铝箔的燃烧”实验,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可见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162页图11-3介绍了“覆杯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会掉,水不会洒。演示实验时,教师必须注意杯中的水要装满,纸片要硬,操作要缓慢等,尽管如此,实验的成功率往往不高。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1.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实验时为尽量减少氯气在空中逸散,改用下面方法效果较好。1实验过程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玻璃片盖好。2.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约黄豆大小的红磷置于玻璃燃烧匙中,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塞上胶塞,磷在氯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产生大量白烟,没反应完的氯气在瓶中呈浅黄绿色(附图)。3r打开止水夹,氢氧化钠溶液倒流人集气瓶中,振荡,由于剩余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以及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混和物(白烟)溶解在水中,故集…  相似文献   

12.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使用氯气时应尽量减少其向空气中的选散.现将此实验作以下改进,既可防止氯气污染环境,又可以演示氯气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可谓一举两得.该实验操作简便,经笔者多次实验,效果良好.操作步骤: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毛玻璃片盖好,放在实验台上.2.在烧杯里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后置于铺有薄层细砂的燃烧匙里加热,到开始熔化时,立即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用胶塞盖好瓶口.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课中"铝箔的燃烧"实验,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可见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14.
[实验方法]1.取一根火柴、一根铁丝及一张铝箔(即包装卷烟用的所谓“锡纸”),把铝箔卷成一圆柱形,并将其一端紧卷在铁丝上,另一端裹住火柴梗,火柴梗的2/3留在铝箔卷外。2.取250毫升的集气瓶一只,瓶底紧紧垫放一硬纸片,然后用排水法集满氧气  相似文献   

15.
1"覆杯实验"的改进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162页图11-3介绍了"覆杯实验":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会掉,水不会洒.演示实验时,教师必须注意杯中的水要装满,纸片要硬,操作要缓慢等,尽管如此,实验的成功率往往不高.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装罟讲行了改讲.  相似文献   

16.
王绍琴老师对小学自然第10册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做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通过本人操作觉得在收集二氧化碳时,用排水集气法较好。因为用排水集气法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情况。具体作法如下: 材料:木槽、集气瓶、导管、小块玻璃和水。 操作过程:当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把水全部挤出瓶时,要先从集气瓶拿出导管,立刻在盛满水的水槽中用玻璃片把集气瓶的口封住,然后再拿出集气瓶。(收集多瓶可重复操作)  相似文献   

17.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五氧化二磷、三氯化磷、五氯化磷都是有毒气体 ,为了防止有毒气体的外逸 ,笔者把氯气的制取、磷在氯气中燃烧及氯气的漂白作用等放在同一装置中进行 ,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且红磷不需要点燃 ,有效地防止周围环境受到污染。1 实验仪器12 5mL集气瓶 (配有叁孔胶塞 )、横口管 (配有胶塞 )、安全漏斗、玻璃燃烧匙、滴管、药匙。2 实验装置3 操作步骤及现象   (1)将横口管、玻璃燃烧匙及安全漏斗固定在胶塞中 ,胶塞与集气瓶的瓶口相配。(2 )在横口管里加入 0 .5 g左右的氯酸钾晶体 ,在玻璃…  相似文献   

18.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1.用针将纸片穿许多小孔; 2.把有色水倒进大空瓶里; 3.用准备好的有孔纸片盖住瓶口,并轻轻用手压住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然后将手轻轻移开,仔细观察.(此过程操作时要注意,瓶子最好用小口瓶,如用大口瓶,则纸片要选择硬一些的.  相似文献   

19.
一、原理(1)KCIO3+6HCI=KCl+3H2O+3Cl2↑反应不需加热,产气速度快,所用药品本身无色.(2)标况下1体积水可溶解2体积的Cl2二、操作方法(1)取一干燥洁净的集气瓶,瓶口涂少量凡士林,放人约1/2匙KCIO3;再加入1~2滴管浓盐酸,马上用毛玻片盖好瓶口,集气瓶内立即充满Cl2.(2)移动毛玻片,开一小口,沿瓶壁慢慢注入约1/3集气瓶容积的蒸馏水,马上盖回玻片,放置数分钟,让Cl2被充分吸收.(3)移动毛玻片开一小口,将所得的氯水倾入滴瓶待用.三、优点此方法简便、快速、药品用量少,几乎无污染,所得氯水质量好、饱…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大气压小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很多 .其中的覆杯实验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如图 1所示 .但学生往往认为纸片是被水沾住的 .所以对该实验可作如下改进 :图 1         图 2  取一空矿泉水瓶截取瓶口部分约三分之一 ,把截口磨平 ,并在瓶盖上钻一直径约 1毫米的小孔 .实验时 ,用拇指和中指拿住瓶子 ,食指按住盖上的小孔 ,截口向上 ,并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用另一只手压住纸片并把瓶子倒转过来 ,松开压纸片的手后 ,纸片不会掉下 ,如图 2所示 .如松开压住小孔的食指 ,则纸片和水都会掉下来 .该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彻底打消了学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