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我国现行刑法中环境侵害危险犯规定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传统刑法过失犯罪理论在环境危机时代存在的局限性,阐述在刑法中规定惩处环境侵害危险犯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完善现行刑法中有关环境侵害危险犯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债权的不可侵性,而债权相对性原理是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最大障碍。债权不可侵性对债权相对性的超越便成为第三人侵害债权得以成立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侵害债权说认为债权与其他任何民事权剃一样具有不可侵犯性,当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债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有权获得法律上的救济.作者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从相对性突破说、权利不可侵性说,还是从相关国家地区立法实践来看,均说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人侵害债权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杨楠 《河南电大》2008,(1):32-34
第三人侵害债权说认为债权与其他任何民事权利一样具有不可侵犯性,当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债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时,债权人有权获得法律上的救济。作者认为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从相对性突破说、权利不可侵性说,还是从相关国家地区立法实践来看,均说明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人侵害债权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面临的公益性侵害、社会性侵害、区域性侵害等切实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本身的司法救济模式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则拥有环境权司法化、公益权救济化和社会权诉讼化之功效,可以有效弥补上述缺陷,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拓宽其原告资格范围,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没有原告就没有诉讼。适格原告的确定,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提,诉之利益理论应成为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原告主体资格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借鉴国外立法并参考我国各地司法实践,人民检察院、环保组织团体、环保机关应当是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而环保组织、团体应当逐步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侵权中,侵害排除是比起损害赔偿更为重要的救济方式。我国学界对于侵害排除应当纳入绝对权请求权还是作为侵权责任的一种形式以及《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与《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之间的异同存在争议。但是本文认为,环境侵权中侵害排除之法理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法理根据以及要件(判断框架)的研究上。为此,可以借鉴日本的学说,将侵害法益分为生命健康等核心权利和除此之外的利益,并根据法益的不同而分别设定不同的判断框架。  相似文献   

8.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深重的危害。环境侵害具有其特殊性,与此相对应,环境侵害民事诉讼也具有与一般民事诉讼不同的法律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侵害的法律特征、法律救济以及环境侵害民事诉讼主体的特殊性、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方面。通过对环境侵害民事诉讼特点的论述,旨在建立和完善符合环境侵害民事诉讼内在特点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文明之路的积极建设,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正在稳步推进,可诉范围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及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愈加成为环境保护的研讨话题。为此,首先对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否定立场予以纠正,后分析得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识别依据有:"环境公益"、对环境的侵害及对环境的侵害行为。在此标准下,阐述污染环境要素与破坏生态稳定是可诉范围的主要内容。以期推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可诉范围的理论研究,保护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犯罪的正当防卫问题直接关乎民众的基本人权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往的正当防卫研究只能解释部分环境犯罪语境下的正当防卫问题,而累积性犯罪的紧迫性如何认识、单位主体能否正当防卫、群体能否共同进行正当防卫等重大理论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环境犯罪所具有的竞合式风险表征了潜伏、积累式的法益侵害方式与传统法益侵害方式的较量;表征了环境犯罪隐匿的灵活、化学式犯罪逻辑对传统机械、物理式犯罪逻辑的冲击。同时,环境犯罪所具有的竞合式风险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如何前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导致的民事侵权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其民事救济制度的建立已成为必然。本文以环境权为理论基础,从环境侵权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环境侵权区别于一般民事侵权的特征,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救济制度的不同,应当实行多元化的救济途径和社会化的救济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是环境民事责任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在完善现有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专门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法》,理顺各种赔偿方式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才能构筑良好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环境侵权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侵权主体、致害原因、受害主体、侵害客体等七个方面把环境侵权界定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和国家因过失或无过失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侵害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单位的财产权、人格权或环境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讲究“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在环境侵权诉讼中使因果关系认定存在困难,应借鉴国外因果关系推定理论,在立法上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证明制度,根据环境侵权案件的类型选用相应的因果关系推定方法,建立独立、科学的鉴定机构和数据库资料系统。  相似文献   

16.
鉴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和谢某诉江苏天楹赛特环保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大气污染侵权案的判决可以发现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倒置仍有一定局限性.域外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的方法主要采用“比例因果关系说”、“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和“不确定原告说”.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新盖然性说”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 ,其民事责任在构成要件、因果关系、归责原则上都与传统的共同侵权有很大区别。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 ,必须对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述公司终止后的环境侵权赔偿责任之个别化承担一直受到公司法人资格消灭理论的限制。分析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公司法人实体延续理论、法人人格否认理论、扩大环境责任主体范围等解决思路,提出法人实体延续制度不适宜在我国运行,并在肯定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和扩大环境责任主体范围之适用的基础上,探讨应立法明确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具体适用,以及将无过错股东和其他责任人纳入环境责任主体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环境侵权立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区际冲突法,因此,我国台湾海峡环境侵权区际民事救济制度尚有欠缺.本文从两岸立法差异入手,深入剖析了区际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司法救济制度。与传统的环境侵权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诉讼目的、救济内容、诉讼价值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虽有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不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与我国一样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印度已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应辩证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相关立法,完善司法工作机制,尽快建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