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版史上抄写复制时期抄写书卷的形制、版本及文字方面的特点可以从出土文献中管窥一二,纸质写卷以敦煌写本数量为最多,可以藉此探知4至10世纪抄写书卷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敦煌写本大多为卷轴形式,也有经折装、蝴蝶装、册叶装等。一书分写数卷、一卷分写数书、一书有若干抄本的情况兼而有之。文字使用方面受书手水平和态度的影响较大,正体俗体并用,讹字、假字、讳字多见,规范性方面不如印刷书籍。由这些写本可见当时装帧、版本、文字使用方面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2.
出史版话     
《现代出版》2011,(1):73-73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相似文献   

3.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抄写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唐代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抄写经卷也达到了鼎盛,成为佛家传播佛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玄奘生前历时3年所译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佛经,存唐写本、宋刻本等诸多版本。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该经的第三百六十三卷写本,从书写年代、风格、流转过程考证可知,此经卷是清末著名版本学家杨守敬从东瀛购回,又递经清末书法家邵松年及其子收藏的不可多得的唐写本珍品。  相似文献   

4.
这里的“古籍版本”主要是手抄写与雕版印刷两种.用手抄写的古籍可分稿本、写本、抄本、影抄本.稿本即作者的原稿,又分手稿本和清稿本.手稿本即作者亲笔所书;清稿本是据手稿本誊清的稿本.写本,唐宋以前凡用手抄的书,皆称写本.抄本,据他人之书抄录的本子.把纸铺在原  相似文献   

5.
秘书,"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秘书工作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它的任务是收发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事项."这是<辞海>对现代"秘书"的解释."秘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卷一百上·叙传>:"博学有俊材……与刘向校秘书".这里的"秘书",指宫禁里的藏书.其它较早与"秘书"有关的名称或职务如秘书寺、秘书局、秘书省和秘书郎、秘书监、秘书丞等,均为收藏图籍的官署和掌管书籍的官员.可见,最初有"秘书"名称的官职,并不做秘书工作;从事秘书工作的,并没有"秘书"职务.从事实上的秘书工作发展到名实相符的秘书官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以"件"为单位管理,使文书归档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简化,省事、方便、高效.传统立卷方法通常有两难,一是组卷难,对组卷要求高,既要考虑"六个特征"之间的相互组合,又要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还要考虑到案卷的厚度.关键是还要拟写出能切合实际反映出案卷内文件内容的案卷标题,这就要求立卷人有较高的素质,既要熟悉单位的业务,又要有档案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二是工作量大,年度收集、组卷、编写页号、抄写卷内目录、装订、切边、填写案卷封面、排列案卷、编写案卷号和案卷目录等工作量很大.以"件"为单位进行档案管理,只要做好平时立卷随到随存档,不用等到年终集中整理,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简便易行.按保管期限放入相应的类别中排列在一起,便于档案人员保管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二《南》存于敦煌文书六个写卷,二十五首俱全。这六个写卷在存诗情况、抄写情况、避讳情况等方面各不相同。从对写本的整理情况可以看出,它们保留了《诗经》的较古面貌,在文字上多能发古阐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光 《新闻爱好者》2008,(11):146-147
荀勖,字公曾,出生年月不详。289年去世。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爽曾孙。早慧好学。荀勖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事,曾和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他们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又称《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隋书·经籍志》记为29945卷)。  相似文献   

9.
《隋书·百官志》正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百官志下>载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改革官制,其中秘书省"降监为从二品"(中华书局点校本,页795),但是<隋书>同卷却记载隋初秘书监与纳言、内史令等同列正三品(中华书局页785).此处显然有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一、实行"卷"改"件",是新形势的需要传统的档案分类,是以案卷为基本单位,档案的检索与利用都是在"卷"的层面上进行的,这就给我们日常的工作带来一些难题。一是立卷难。文件按照"三合一制度"分类后,才可组卷、立卷,而后进行卷内文件的排列、拟写案卷标题、确定保管期限、装订归档。这样做,操作难度大,工序多而繁,掌握起来难。二是管理难。组好卷后,首先要编案卷号和案卷目录、然后编页号、抄写卷内目录、还要装订、填写案卷封面,排列案卷等,需人工操作量大,致使管理工作繁难。三是提供利用效率低下,查准率不高。由于档案管理是人工操作,查找文件就是一大难事。首先,查找文件时必须先说明要查什么文件、什么问题、在哪一年度,然后,档案管理人员才能根据要求查找案卷目录、按卷内目录查找文件。  相似文献   

11.
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3597卷云:"诗集。第一首题《白侍郎蒲桃架诗》,馀均无题及撰人,但末两首考知为自居易《柘枝妓》(乾符四年灵图寺僧写本)。"今考原卷共抄诗九首,卷首为一书札,残。后空约四行位置始抄诗。九首诗中有白居易《夜归》、《柘枝妓》二诗,又有《白侍郎蒲桃架诗》,今人也多认作白居易的作品。卷末有抄写者"乾符四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库,保存着一批稀见图书。这些传本极少特别罕见的珍品, 往往被赝品假冒,真伪并存,难辨其实。宋代佛教写本藏经──金粟山大藏就是其中之一。 金粟山大藏经,又称“海盐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卷轴装。卷宽约60厘米,每纸长约24厘米,个别者纸幅稍长。纸经染黄涂蜡,隐约呈现虎皮斑纹。纸背印有椭圆红印,钤:“金粟山藏经纸”。通卷朱丝界栏,经文每纸30行,行17字。卷端小字题写:“海盐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或“转轮大藏”;下记千字文号、纸数、经名卷次及译者,有的还在经文之前写有施经记。每卷经尾题记又书写抄经年月、抄经者、校刊校证者和主持者。 一般认为,自北宋初年刊雕开宝藏以来,佛教大藏经完成了从写本时代向刻本时代的转变。而金粟山大藏经抄写于北宋中期,说明此时在民间保留了一个写本与刊本并行的时期,为我们提供了刊本时代有关写本藏经重要的实物标本。根据文献零星记载,仅在浙中海盐一带,除金粟寺有写藏外,其余如法喜寺、精严寺、隆平寺、崇明寺、普照寺、兴国寺等俱有写藏,其中法喜寺藏经,又称“法喜寺转轮大藏”,抄写风格与金粟山极相近,北京图书馆亦有收藏。  相似文献   

13.
日本杏雨书屋藏有6件唐代宫廷写经。通过考察这批资料,可知宫廷写经系批量装潢,每卷题记都是由书手先写上去,装潢完成之后,并无专人再进行检查;《金刚经》的抄写时间最早为咸亨三年(672年)五月十三日;《金刚经》校对者都是书手,而《法华经》校对者既有僧人,也有书手;太原寺寺主由慧立易为慧德,具体时间应在仪凤二年(677年)正月至五月之间;《法华经》卷第四中品题作"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而《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却作"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二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P.2495,《敦煌宝藏》定名为《庄子郭象注》。其实此卷有《庄子》与《列子》两部分的内容。前30行为《列子·说符篇》内容,从注文"丁壮者皆"至注文"取金之时不见人但见金",1至15行上半部残,行20字左右,正文单行大字,注文双行小字。第31行起为《庄子郭象注》内容。 P.2495全卷"民"、"世"避讳,其为唐写本无疑。卷背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此为唐朝县旷所撰,文前有县旷自序,撰于大历九年(774)。  相似文献   

15.
"书吏"这一清朝政治统治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地位卑微却垄断文书处理和档案收储工作,在清朝统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是凶为处在这种垄断地位,清代书吏的腐败十分严重.书吏为害的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清代尤甚[1].清代书吏弊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手抄本又称写本,是以手工抄写而成的图书或文稿,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钞本,在版本学上与刻本或印本相对。自有文字著述以来,用手工抄写的方式来保存和传递知识的活动就始终存在。抄写既是求知自学、积累知识的基本手段,又是书籍制作和文献整理的基本工  相似文献   

17.
手抄本又称写本,是以手工抄写而成的图书或文稿,包括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影抄本,在版本学上与刻本或印本相对。自有文字著述以来,用手工抄写的方式来保存和传递知识的活动就始终存在。抄写既是求知自学、积累知识的基本手段,又是书籍制作和文献整理的基本工作,也是书籍传播和流通的必要方式。具体到我国的出版历史,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基本上都是写本,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全靠人工抄写。这一时期的出版历史属于手抄本时代。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的制作和流通逐渐摆脱了手工抄写的限制。从此以后,印本书便逐渐登…  相似文献   

18.
<篆隶万象名义>中出现了大量的"、"号,研究者多释读为"也"字.本文穷尽性地归纳了该符号在<名义>中的四种用法,概括了它们在<名义>中出现的体例,并与同类敦煌写本对比,指出<名义>中的"、"号不能简单地释为"也"字,而是唐写本中常见的省代号,并据此改正了目前研究中对<名义>的此类误读.  相似文献   

19.
于丽娅同志在《兰台世界》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组建立卷中心 保证立卷质量"的文章.对文中阐述的"组建立卷服务中心"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观点与作者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浙敦069、浙敦102、淅敦103和俄取,284四件写本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写本,可拟名作《销释金刚科仪要偈三十二分》,内容与《销释金刚经科仪》相关。因其抄写年代在宋元之间,应不属于敦煌文献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