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城在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至公元1952年间是安化县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以前,是古益阳县西部山区的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大约公元前200年越人梅鋗率部来此地定居,用他的姓命名所居之地,叫梅山.到后来,越人的后代莫徭与土著民族共同开发了梅山,创造了梅山文化,在这里建立了梅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命名"梅城".所以说"梅城是梅山文化发祥地中心".  相似文献   

2.
壶天火龙灯     
壶天老街是建自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条古老石板街,它位于湘乡西北部,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在这里,壶天火龙灯这种民俗活动世代相传,活跃了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是一种梅山傩舞,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3.
壶天火龙灯     
壶天老街是建自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条古老石板街,它位于湘乡西北部,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在这里,壶天火龙灯这种民俗活动世代相传,活跃了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是一种梅山傩舞,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4.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是湘中雪峰山地区以安化、新化等地为核心的一大片山体的区域名,形成这一区域概念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文化因素.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蚩尤为始祖的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但长期掩藏在深山莽林中,不为世人所知.正确认识梅山文化,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抢救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遗产,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6.
揭开梅山文化的神秘面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县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至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古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古梅山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7.
梅山歌谣是梅山文化的一枝奇葩,是湖南娄底新化和益阳安化县一带的一种民歌体裁.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梅山歌谣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分析以及梅山歌谣的传统传承方式对教育的借鉴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0.
潘九娘是梅山山歌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子,潘九娘的故事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杨益与潘九娘》是梅山山歌发展成熟后的一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梅山文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由它可以窥见梅山文艺,特别是梅山山歌变化发展的脉络.从梅山山歌《杨益与潘九娘》中的潘九娘形象,可以探视出梅山女性的情感特征、人文习俗与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梅山有两个意义上的概念:一是地理上的梅山,二是人文上的梅山.梅山教不是一种宗教,也就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梅山信仰是一种具有比较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形式.它的存在有自己的本体,与其文化地域和文化有强烈的共生性和独立的信仰文化形式意义.这种类型的信仰文化形式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体的,我们不能用宗教的信仰形式评价体系来评价它.  相似文献   

12.
袁愈雄 《娄底师专学报》2006,(5):106-109,118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惇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确定梅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及其基本表现层次的基础上,对梅山文化的生存背景进行了阐述;同时从民族文化融合与流变的角度,对梅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淡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综述了近代梅山文化的诸特征,以突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娄底、新化发展梅山文化旅游产业所拥有的优势、劣势,同时探究了它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娄底市梅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梅山武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例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梅山武功为研究对象,借鉴少林功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梅山武功文化属性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保护梅山武功,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应与当地教育、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梅山文化涉及地域广、民族多、内容丰富,体育文化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当前梅山体育文化研究现状表明: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视野与方法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应结合国内民俗民间体育发展趋势,构建梅山体育文化研究选题指南,梅山体育文化研究应该注重从文化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哲学等学科领域全方位进行交叉研究并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方式及多元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宗教.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它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