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是道教休闲的前提和背景。道教的生命忧患主要表现在对死亡或生死的忧患,对生之难得安逸的忧患,最终都体现为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教休闲以人的身心和谐为追求目标。此一目标既作为终极理想而存在的神仙层次,也是对应于现实人生的世间层次。神仙层次旨在解决死亡或生死忧患,世间层次旨在解决欲望忧患。两个层次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来与党的执政根基紧密相连。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加以考量。认清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忧患,深刻领会党中央应对忧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布局,切实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墨子的忧患意识,认为墨子的忧患意识包含忧国、忧民、忧己三个层面,并对每种忧患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极具有时代的前瞻性;进一步指出墨子的忧患意识是墨子"兼爱"、"非攻"等核心思想产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墨子忧患意识产生的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5.
曾到西藏从军过的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面对随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对正在演变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扫描与探讨,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体现了悲悯的情怀与救赎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曾到西藏从军过的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面对随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对正在演变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扫描与探讨,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体现了悲悯的情怀与救赎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杜牧,为官做人,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一生怀有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之心。其诗文作品中充满着浓烈的忧患意识,也包含矛盾心态。文章从杜牧的"大忧患"入手,分析杜牧作品中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的长河里,忧患意识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智慧总结,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于国际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和涵韵,其中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前提。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忧患意识得以传承和发扬,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以及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创造形成的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伟大的精神支柱。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民族精神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着浓厚的问题意识,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它的特点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人充分重视具备问题意识的良好品质;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忧患色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论语》中的问题意识是表达一定感情、传播一定信息的载体。另一方面,这种意识还是一种思维的动力,促使问与答双方积极思考,从而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关注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沉思录;它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高标准;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理解国民性"一维,使"作为农民的写作"成为可能;它来自大地民间与乡土社会,是一部传统的、民族的小说;它突破了赵树理、周立波等前辈小说家创作中的"光明"模式与"乐感"精神,充满忧思悲凉之雾,从而预言了中国农村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传统人文精神失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逐渐缺失。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及画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思想。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借用传统山水画人文精神来反映自己在现实社会诸多问题遭遇下的内心诉求和现实关照的作品,以此来主动地寻求以人的有限个体生命超越自我现实生存意义上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观点版创办两年以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锐气和正气,其时效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的表达,始终占据着舆论制高点,并成为主流观点供应者,由此引起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该报观点版的特点是以理性切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为视点,着力探查其思想脉络与精神追求,以期真正成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温度深度体量者以及理性直面社会问题的思想勇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人的异化是大多数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兽化、人的物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传统文学中的英雄成了被种种社会现实所异化的非英雄和反英雄.这一主题对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经历的人生惨痛,使迟子建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去观照那些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认同。这一创作历程,既是对底层社会身处困境的人们倾心关注的过程,也是作者对自己心灵的创伤进行自我疗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体。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活的规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人的现实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区别的特性,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将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对立统一起来对待,才能对人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君主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历史地位,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唐太宗《帝范》以前,这种研究有不少真知灼见、精彩篇章,甚至也有系统著作问世,但大多是就某一君主而论,或是就某一君主同另一君主相比较而论,而非把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作综合的理论阐述。唐太宗所撰《帝范》改变了以往认识上和撰述上的这种局面,鲜明地反映了一代明君的君主论。他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君主现象作综合的分析,提出了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和政治思想上的一篇宏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公民思想是伴随马克思思想的嬗演而阐发的,有清晰的运思脉络和价值含蕴,其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向一以贯之。从“现实的人”出发,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民”与“市民”二元分离导致的人的异化,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中,以“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作为其理论宗趣,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中,实现对公民的提撕和超越。马克思公民思想的致思理境高远宏阔,既具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亦有变革现实的理论魄力。  相似文献   

19.
商周时期,社会基层组织由众多的族氏构成,族氏的联合与联盟是当时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相互联姻、军事联盟、政治联合三种形式。其中政治联合是构成族氏外部关系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商、周王族与各同姓及异姓族氏之间不同类型的联合。重视和研究这些形式和类型不同的族氏联合与联盟,对于深入认识商周时代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梁启超与欧战联系密切,在欧战期间他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并著书演说,在其对欧战的分析与发表的演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世界化意识,提出了融合的世界观,共荣共利的国际相处原则,并极力呼吁国际同盟的建立,其思想非常具有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