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其17岁时开始随父亲和叔叔游历世界,曾在中国生活17年,受到元朝忽必烈可汗的接见;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甚至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流的见证。近日,美剧巨制《马可·波罗》又掀起了一股"马可·波罗"热。其实,国内外历史学界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如何成书"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马可·波罗,这位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他在游记中对元朝时中国社会状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轰动,书中对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夸张说法,更是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然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就足以证明马可·波罗一定来过中国?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马可·波罗留给世人的是真相还是弥天大谎?这些历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始终徘徊于否定与肯定之间,争论如同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2.
李鹏 《科学与文化》2011,(11):24-24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一——马可·波罗可能是一个“骗子”。日前,英国媒体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调查结果称:“事实上,马可·波罗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后简称《游记》)只是道听途说的汇集。”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中外学界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多有争论,学者各抒己见,未有定论。我们暂且不管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传世巨作《马可·波罗游记》是在描写元朝时的中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元朝在中国史书中无法体现的另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元朝。初到元大都的震撼1275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背负着教皇赋予的神圣使命,历经3年半艰辛的长途跋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14,(1):54-55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只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17年的见闻。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描述过我国元代20万蒙古骑兵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奶粉食品。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6):52-53
口罩何时在中国出现?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在中国生活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直到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  相似文献   

7.
正1275~1292年的17年间,意大利威尼斯的年轻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大约700多年后,一批批贫穷困厄的中国温州人先后来到威尼斯南部不远的普拉托谋生。此地位于亚平宁半岛中西部,距文艺复兴之城佛罗伦萨十多千米。与当年手持教皇的手信  相似文献   

8.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以美丽的西湖山水名闻于世,元朝日寸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经济发达,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赋予了杭州独特的魅力,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方风水宝地的勃发,更是使杭州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其中,西湖创意谷园区,是不可忽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创意杭州”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9.
社科文摘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纪行》记载:我国元朝皇帝进食时,为了不让献食者的气息触及食物,导致自己染病,命令为自己献食的侍臣“皆用绢巾掩口鼻,使其气息不致触及食物”。“绢巾”便是今日口罩的雏形。可见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宫廷里就开始使用有讲卫生功能的口罩了。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研究证明,病人伤口的感染,同细菌在空气  相似文献   

10.
“口罩”也是中国人的杰作王心喜当世界惊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防病防寒的口罩,最早也是中国祖先发明的。它同样可以让我们引以自豪。早在公元1275年的元朝初叶,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就看到当时中...  相似文献   

11.
薛玉清 《百科知识》2021,(11):67-72
燕赵大地,滹沱河畔,紧邻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这里号称"畿辅之要区,历代之重镇",此地"居民繁庶……世云塞北江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则称它是"一贵城". 正定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称闻名于世,文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正>每年的5月19日是我国的"旅游日",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又是如何与旅游联系上的呢?这就要谈到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了。徐霞客(1587~1641)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探险家、杰出的旅游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留下了被称为中华文化经典的洋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写于1613年的阴历三月晦,即三月的最后一天,阳历正是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之所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意大利最典型最普通的食物,恐怕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比萨饼(或译披萨)。有人甚至说比萨饼是意大利的国粹,是意大利食品的代名词。比萨饼历史久其实比萨饼就是意大利馅饼。中国人笑话意大利人时喜欢这么说:大约马可·波罗偷学中国馅饼只学了一半,没有学会怎么合上,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传说,马可·波罗喜欢中国北方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以后一直想再次品尝。有次聚会,他给厨师绘声绘色地讲起中国  相似文献   

14.
自从马可·波罗等探险者讲述在沙漠中听到奇怪声音的故事后,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种声音到底是如何发出的。这种声音在10千米以外就可以听到,像战鼓或者低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的声音,甚至像管风琴,声音强度可以达到105分贝。后来人们了解到,这种声音是沙丘的崩塌发出的,那么所有沙  相似文献   

15.
最近,路虎汽车发布了一条新的广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有一种基因DRD47R,被称为发现基因,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具备,它使人拥有更多的好奇心去发现新的领域。马可·波罗、哥伦布都具有这种基因,你可能也是。”
  这段煽情的话语,配上看不懂的基因字母,瞬间让晦涩的术语变成了希望的代码,让每一个观众都对发现基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对自己是否具备该基因更是深深介怀。马可·波罗最早游历神秘的东方国度,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们中有多少人曾梦想过环游世界,曾梦想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基因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些不朽伟人之间不多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我们前行方向上必不可少的助力,而它却又如此神秘。发现的开始,难道不该从揭下它的神秘面纱开始吗?  相似文献   

16.
科学历程     
正1894年6月25日—"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诞生1894年6月25日,"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出生在当时的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亚(现罗马尼亚赫尔曼施塔特)。在少年时代,奥伯特十分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因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而迷上了星际旅行。1922年,在其博士生阶段,他写出了"天马行空"的论文《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但向海德堡大学提交后,校方却认为这篇关于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I0012-I0013
地球一小时与蜘蛛侠有什么关系?29日晚,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贝蒂尼搬出这个地球上几乎无人不晓的英雄,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环保。  相似文献   

18.
说起当今风靡于世的比萨饼,竟起源于一张小饼。 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从一个小摊贩那里买了一个馅饼吃了,那是产于中国北方的一种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还对那个葱油馅饼的味道念念不忘。为了能够再次吃到葱油馅饼,马可·波罗找到一位厨师,他将葱油馅饼的味道与形状向厨师描述一番后明确地表示,希望对方能够将这种饼制作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格雷戈里·A·巴顿(Gregory A. Barton)著,《有机农业全球史》(The Global History of Organic Farming),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年4月15日,精装256页,定价:30英镑。"有机"一词,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种引导消费的噱头,但追溯起来,有机种植的兴起有其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将"有机"与人类自身的健康联系起来,也是对当时社会浪潮的回应;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蹒跚不前之后,  相似文献   

20.
林海 《世界发明》2010,(3):93-93
《阿凡达》的“空中之城”让人心醉神迷,宫崎骏的“空中之城”也如梦如幻,令人神往。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既不是阿凡达也不是宫崎骏的空中之城,而是美国铱星公司用卫星建造的“空中之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