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理论化学家:哈佛大学的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教授、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莱维特(Michel Levitt)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教授。诺贝尔颁奖公告指出,三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研究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表述。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三位  相似文献   

2.
<正>当地时间2017年10月3日11时5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为创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发现引力波做出贡献"的3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引力波缘何而起?探索中有何曲折?三人各自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发现引力波有何重大意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在以下回答。  相似文献   

3.
2.4 加菲尔德:他的情结非传统情报系统领域中第3位有创造精神的天才是尤金.加菲尔德(1925—)。加菲尔德的贡献类似于陶伯的贡献,都不是发明全新的东西——他们的才智在于改制和装配部件。加菲尔德一直改制和装配,直到他的科学家用户拥有了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保持领先所需要的一切。从1957年起成为企业家的加菲尔德,不仅提供服务,还宣传、教育和探索如何改善服务。要是非竞争性机构也这样做该有多好。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形象化、多侧面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门户网站——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www.mmcs.org.cn)正式上线运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现已收录120位中国现代科学家学术成长的数字化成果,包括珍贵史料1073篇、人物报道208篇、影音资料104篇、年表40份、传记107篇,力求系统、准确、全面介绍中国现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科学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依托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成果创办。据悉,于2010年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0月3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贡献。三位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是,他们发起和领导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并在将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应用于宇宙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一些科学家指出,如果人们认为夏季过于炎热,冬季过于寒冷,那么地球远古时期极端气候则让我们对当前的环境气候感到欣慰。在6亿年前,伴随着地球气候的平缓,地球上出现了一些复杂生命形式。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极端的季节气候将调节温度,从而决定是否生命大量出现、勉强维持或者消亡。目前,科学家表示,外星生命不可能存活于类似天王星高倾斜轴的星球上。  相似文献   

7.
《西藏科技》2005,(5):56-56
全球变暖是否已经对地球构成威胁,这是一个一直受到各方科学家争论的话题。尽管各国科学家已经大量使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进行气候研究,但对于未来气候的预测,大家仍然看法不一。据美国CNN报道,直到最近,关于全球变暖的研究,大多数科学家得出了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由丁肇中教授发起的阿尔法磁谱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下简称AMS)的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科学家所做的贡献,并探讨AMS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科技》2005,(10):42-42
200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科学院议事厅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两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德·施罗克,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9万美元)的奖金。  相似文献   

10.
第三世界科学院是由巴基斯坦诺贝尔奖获得者Abdus Salam领导一批著名学者发起,联合国秘书长创建并经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一个非政府间的科学组织,始建于1985年.其主要任务是:支持、提倡和评定第三世界国家的科研工作;为第三世界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提供必需的研究设施,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家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和鼓励南、北之间的个人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台作;鼓励和促进对第三世界国家重要问题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等.该院院士由各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目前拥有448位院士,共中365位院士分布于第三世界的61个国家.92位通讯院士(由发达国家公民但祖籍第三世界国家或由发达国家中对第三世界国家有重要贡献者中选出)分布于13个发达国家.院士中获诺贝尔奖者14人.现任院长为巴西的Jose’l.Vargas,中国科协主席、  相似文献   

11.
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张香桐先生多年来在发展脑所和生理所工作者与国外科学家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这些友好往来增进了科学家间的友谊,扩大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同行中的影响.促进了我们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5):370-372,397
1 首席科学家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副主席 ,并在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和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APN)科学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新领域的开拓工作 ,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全球增暖及其区域影响、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区域环境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等方面完成专著、译著等 6部 ,发表学术论…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做出贡献的一名法国科学家和两名美国科学家。他们分别是75岁的法国科学家是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60岁的美国科学家里理查德·施罗克。由于这三位科学家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的,因此化学中的古老的交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再一次吸引了普通人的注意。复分解反应——交换与结合提起复分解反应,可能学过化学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就已经学到化学反应的几种类型,其中有一种反应就被称为…  相似文献   

14.
李平 《知识窗》2001,(6):18-19
我们都读过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骇人故事.虽然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这种惊慌是有理由的,但是,证据表明却并非如此.全球变暖可能即将来临,但即便如此,其极端化也无必然性.实际上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对环境的一次恩赐.……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1,(1):56-65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1.肯·卡尔代拉(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气候变化科学小组成员):能源是个大问题。聪明的投资将带来大收益。  相似文献   

16.
两位表示关切的科学家提醒我们,只有一点点(技术)知识(确实)很可能成为一种极其危险的财产。他们提出了如何处理这样一种情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巨大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异常,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面对日益临近的气候变暖威胁,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各种奇招怪招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8.
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理论化学家哈佛大学的马丁卡普拉斯(MartinKarplus)教授、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莱维特(MichelLevitt)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亚利耶瓦谢尔(AriehWarsheI)教授。诺贝尔颁奖公告指出,三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研究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表述。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及其重要意义.诺贝尔奖委员会还提供了两篇介绍性短文.分别面向大众和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本文以这两篇短文涉及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理论化学本身的发展趋势,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工作.以及其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深秋的燕园,天高云淡,落叶缤纷,色彩斑斓,可是再也寻不到王绍武先生的身影。2015年1月11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临终前夕,他还在撰写最新的一本专著,去世前3天还在和学生讨论科研工作。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对我国古气候、气候诊断、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及气候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他的为学和为人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过的  相似文献   

20.
刘耀鸿 《科教文汇》2012,(34):91-92
帕斯卡是一位高水平的数学天才,他对17世纪几个发展迅速的数学领域如射影几何、概率论、微积分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他可以说是17世纪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帕斯卡及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