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语文     
4月21日晴每天,我都在品读语文。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都能品尝到语文那美妙的滋味。课内,语文就像是一串串音符,欢快地跳动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里。从《荷塘月色》到《瓦尔登湖》,从《故都的秋》到《滕王阁序》,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感受到或低沉或激昂的旋律。课外,语文就像是一汪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从《西游记》到《水浒传》,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一部部经典著作,令我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广东第二课堂》2010,(11):42-43
读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仿佛闻到了油麻地大片大片艾草的药香味,眼前浮现起纯净的蓝天,太阳光照射过来,那房顶是一片金光闪闪;读《青铜葵花》,我似乎触摸到空气中那浓浓的水汽,  相似文献   

3.
华晔 《班主任》2011,(2):57-58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曾将四年大学生活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注释——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四《伤逝》。今天我也要借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对我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小结,那就是《彷徨》《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第一章彷徨前年8月,我走进这所小学的大门,满以为当好英语老师就行了,却不料等待我的将是角色  相似文献   

4.
《父母必读》2009,(8):16-16
我是2008年读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后,开始关注《父母必读》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提到在自己养育孩子时,从《父母必读》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还是在大学时候,一卷《诗&;#183;语言&;#183;思》让我长时期地将灵魂浸没在从《诗经》到龚自珍的古典诗词瀚海里。荷尔多林的那句“……人诗意地居住……”,让我由衷敬服刘小枫先生的观点:“自然人的生成,必然应是从伦理的人到审美的人,而不是从审美的人到伦理的人。”  相似文献   

6.
1.“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囚歌》) 3.“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我的“自白”书》) 第一句话中的破折号表示话语被打断。当说到“那怎么”时,下面的话接了上去,使话中断;第二句话中的破折号起强调作用,强调自己决不向人屈膝投降的高风亮节;第三句话中的破折号起注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路有书     
我小的时候,爱听故事,总缠着大人给讲。现在我还记得爷爷给讲过的铁杵磨成针、掩耳盗铃等故事。听之不足,到认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便如饥似渴地从语文书中汲取那生动形象的文字所带来的快意。后来,看到班里同学有带一些色彩鲜艳的小书的,大概是《儿童画报》之类,还有小人书,便借来看。由“小”书借到“大”书,到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借阅过《聊斋志异》(白话本)、《西游记》这样的“大”书。《聊斋志异》那神奇的故事,《西游记》那离奇的情节,令我读得津津有味。除借书外,我还有一次买书的经历。那也是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是我终身之师,他对我的教诲,我永记不忘。远在六十年前,我是一个边远地方师范学校的学生,对教育,对人生,正怀着天真的幻想。圣陶先生的《倪焕之》,教给我认识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从失望到希望、从幻想到理想的追求,认识到教育和社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一个正直的人,应该象圣陶先生在《古代英雄的石像》里说的,做一块小石头,和别的石头一起,“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受到这个教诲的岂止我一个人?是那  相似文献   

9.
作文呀作文,你姓什么? 你姓甜吗?是呀,是够甜的。元旦前突发奇想,给《学作文》主讲老师写了一封信,告诉老师我写作有小窍门,还寄去了五篇“儿时趣事”的小作文。老师在《学作文》节目里表扬了我,说我写得真,写出了真情实感,并邀请我到电台当“小嘉宾”,还点评了我的《我和小爸爸》、《小师傅?傻师傅!》两篇作文。我心里美滋滋的,从心里甜到嘴上,又从嘴上甜到心里。那一个甜,什么蜜都比不上!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我想我是与《课外阅读》有缘的,在订报宣传书上,我一眼就发现了它,于是便订下了,从此一订便是4年,从初一一直到高一。每一期它的到来都会让我兴奋好一阵子。在我情绪低落时,我会拿起它,慢读细品;烦恼就从那字里行间溜走;在我心情超好时,我同样会拿起它,静心品味,让快乐延伸。在炎炎夏日,我喜欢坐在树下的凉椅上读它,就着蝉声,净化心灵。在漫漫寒冬,我喜欢坐在透红的火炉边读它,品着热茶,升华灵魂。《课外阅读》,我的良师;《课外阅读》,我的益友;《课外阅读》,I LOVE YOU FOREVER!冯怡青陕西省岐山高级中学722400这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  相似文献   

11.
参加工作近20年的我,那一次我的心是颤颤的;眼泪是酸酸的:笑容是真真的;体会是切切的。那一次让我真正地体悟到了做人民教师的崇高;充分体悟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谛。那一次就是因为我见到了那位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她就是霍懋征老师。事情还得从《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优质课大赛说起。  相似文献   

12.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背影》的第六段,企图背下来交差,直到一丝凉意从脸颊划过。这是真切的,那一夜,我感动了;那一夜,我似乎感受到大师们在高处向我俯视。  相似文献   

13.
还是在大学时候,一卷《诗·语言·思》让我长时期地将灵魂浸没在从《诗经》到龚自珍的古典诗词瀚海里。荷尔多林的那句“……人诗意地居住……”,让我由衷敬服刘小枫先生的观点: “自然人的生成,必然应是从伦理的人到审美的人,而不是从审美的人到伦理的人。”于是,在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试图引导学生与古昔诗人对话,倾听他们的言说,感受  相似文献   

14.
书林拾趣     
在冬季 ,你的梦是蓝色的。风乍起 ,吹响片片枫林。你那如歌的清韵 ,荡漾出萌动的春心。于是 ,我走进春风 ,走向枫林 ,走进你的烟眸。漏斗户主 (陈奂生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的人物 )阿Q ,时钟声里复原出古筝与洞箫。“欲将心事付琴瑶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在岁月的漫漫风尘里 ,我找到心中那隐藏已久的你———书林。于是 ,书成了我的精神圣餐 ,缪斯伴我度过一个个夜晚。从德莱塞在那半页发黄的草纸上写下“嘉丽妹妹”到鲁迅呐喊于荒烟蔓草间 ;从那洁白如茶的茶花女到那尝尽人间冷暖的春桃 (许地山《春桃》主人公 ) ,我一一走过。遽然…  相似文献   

15.
老师,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泉是用来听的。听,音乐老师从一个音符到一首歌,从《摇篮曲》到《欢乐颂》,让我们感受音乐的动人。听,语文老师那清脆的朗读,让课文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主编要我谈谈自己的《从黄昏到夜晚》,我应该尊重主编的考虑,那我就说说自己写作这篇东西时的一些想法,也算给读者是提供一个解读散文的角度吧。  相似文献   

17.
《山的那一边》文中分明谈的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的事情 ,但文题为何是《山的那一边》?对于这个问题 ,我想从两方面来谈。首先 ,“山的那一边” ,指的就是“山与山之间的沟中”。其一 ,从作者的陈述角度来看。作者陈芸芸在《我写〈山的那一边〉》中说 :“1988年9月 ,我们去二炮部队驻地青海某基地采访。车从西宁出发 ,要翻过大坂山 ,山的那一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后来写题目时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的那一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作者之所以把文题定为《山的那一边》 ,就是由他所取的陈述角度决定的。其二 ,从“那”的指代作用来…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的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有《乡愁》《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其中《乡愁》是抒情诗,《沙田山居》和《听听那冷雨》是抒情散文。《乡愁》中的我隔着一弯海峡,深情地呼唤故乡;《听听那冷雨》,  相似文献   

19.
他是《冬季恋歌》里痴情的相弈;他深情演绎了《守护天使》的《只为你》;他以Who的身份声援《All in》,《像第一天一样》里那磁性温柔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全亚洲的观众……从韩国到日本,从演戏到歌唱,朴龙河,你认识了多少?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理化》,我爱你!敬爱的《高中数理化》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是我第一次订《高中数理化》,当我从书刊目录上看到《高中数理化》这个刊名时,我想到舅舅曾经向我推荐过,于是铁了心订了!但心中仍有疑惑:高中数理化,我还只上高一读得懂吗?我在焦急中等待,最后刊物到我手上,但不是我所想象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