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戴震是我国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擘,被后世诸多学者奉为中国启蒙先驱。戴震出生地徽州,18世纪以商贾兴盛、儒风帜盛、宗法礼制完备著称于世,有东南邹鲁之称的美誉。戴震思想重知的特色,与徽州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在学术观念史和徽州区域文化的双向中来展开对戴震重知思想形成的深层区域社会背景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福州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闽都地域文化建设、实现福州地域社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一环.闽都行政文化的研究以闽都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闽都地域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福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行政特点,挖掘福州行政历史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品质,提出闽都行政文化所具备的商业精神、人文精神、知学重教和传承道统四个特质,并为实现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闽都文化的树立和闽都社会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宋代军事政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徽州地域特点等方面讨论了徽州文化和程朱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分支,它在闽粤赣边地形成。它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第一,主体条件:客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有其实存的主体;中原汉人移民及其融合的原住民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主体的形成必须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客家血缘因素与文化因素并存。第二,地域条件:一定的地域是客家文化物质基础的形成地;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繁衍生息构成生产力第一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发展经济奠定客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地域是客家人口播迁的出发地和寻根的祖地。第三,时间条件:人口集聚和发展生产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客家方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第四,环境条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是客家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文化类展示馆空间中更加需要地域文化因素的渗入.在徽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展馆设计成就与当地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展馆的建筑设计只有现代的形式表征,没有很好地表达徽州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二是场馆直接照搬了传统建筑空间,跟现代生活和审美情趣脱节.本文以黄山学院徽文化展馆设计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徽州地域文化和徽派建筑元素的解析,研究如何在现有的空间里打造出一个既体现徽州地域文化又符合高校校园特色的展示馆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陶行知的精神成长与徽州文化(新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知精神”是多元文化在陶行知身上的荟萃.徽州文化为“行知精神”形成提供了最初的价值、伦理、人生、社会认知的基本框架。徽州文化的地域性、交融性、自育性、母性及其他特质对“行知精神”形成产生多面性的影响。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看,徽州文化与“行知精神”之间存在源流关系,形成了哺育与反哺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徽州地域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移民社会的社会历史变迁情况、程朱阙里"儒风独茂"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丰厚的物质基础,是徽州文化产生和兴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殷商时期的人们受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和笼统性的支配,使其文化呈现神本特质。社会的动荡,理性的觉醒,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动摇了殷商神本文化的基础,使其向西周人本文化转变。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制礼作乐”的文化创新,彰显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由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文化被后世的儒家继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规定了中国基本走向。将它与西方人文主义进行必要的比较,可以凸现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  相似文献   

9.
殷商时期的人们受原始思维的神秘性和笼统性的支配,使其文化呈现神本特质.社会的动荡,理性的觉醒,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又动摇了殷商神本文化的基础,使其向西周人本文化转变.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制礼作乐"的文化创新,彰显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由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文化被后世的儒家继承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规定了中国基本走向.将它与西方人文主义进行必要的比较,可以凸现西周文化的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分家文书是有关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清代前期一份徽州农民的分家书,指出:清代的徽州是一个纷繁复杂、即使是面对面办事也需要大量文字的社会。在民间,兄弟之问的分家可谓锱铢必较,即使是很小的财物,产权都需要明细的规定,一旦发生转让,均须以契约的形式加以确认,这显然与徽州社会作为商贾之乡浓厚的契约意识有关。在徽州,契约意识与商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互动。由此可见,徽州所以成为著名的商贾之乡,并非偶然的巧合。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内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孝文化”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对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孝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分析《孝经》中“天”与孝道相联系的观点,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天道观基础上的发展轨迹,理顺“天”与“人”相交的思想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谷子是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小米加步枪”曾为新中国的缔造立下了汗马功劳。谷子极强的生物抗逆性以及数千年漫长的粟文化,熔铸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谷子精神。谷子精神是一种基于生物基因的民族文化基因,也是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鲜明体现。加强对谷子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塑造国民健康的精神风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辨证地分析历史赋予孔子儒学"至圣"地位形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正确认识文化孔子与政治孔子的真正内涵来确立其儒学"至圣"地位。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学院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承担着汉语推广的重要使命。而语言是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语言的同时意味着学习文化,推广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宣传文化。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与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因此,它也是我们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既是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文化背景,也是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命脉,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导向、文人积极参与礼乐文化建设、礼乐文化在不同文学形态中的渗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而对于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徽州来说,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孕育了璀璨的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特色、儒释道宗教文化特色及其在新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特色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