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结晶,与中职思政课有较高的契合度。传统思政课堂中文化内容的缺失,会造成思政育人的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分析当前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针对主要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改革实践的路径,并在文化育人层面提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重视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灵活运用新媒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中职思政课开展的整体质量,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探索的问题。本文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文化感染人心,资政育人。因此,文章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积极地探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应该巧妙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环节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素养。文章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课程思政”主题,从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角度来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真、善、美”的价值观内涵渗透于软件课程技能的传授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光荣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理念,这也是解决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四个方面来研究,通过分析、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向内挖掘,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核心和精华,实现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故事、中华民族复兴故事、中国改革开放故事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故事等融入思政课堂,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前途和发展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立足“大思政课”视域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从办好大课程、建好大队伍、形成大机制三个方面规划育人路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课程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将民法典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坐标,以民事法律规范为触点,以法律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向,让专业话语对接法律话语,让法律精神涵养职业操守,助推大学生筑牢法律信仰之基、立好法律职业操守之德。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选择,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融入民法典教育,实现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内涵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足球课程思政目标构建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足球课程思政建设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法和逻辑推理,重构融入课程思政的足球课程教学目标,彰显思政理念;构建足球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指标。结果表明: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体育情怀中关于足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效解决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提出注重体系建设、强化多元化教学评价、拓展教学策略、挖掘典型案例等足球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下安徽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路径较为单一,应注重从挖掘思政课程特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地调研红色资源、推动线上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五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将安徽爱国主义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安徽爱国主义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让广大高校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给养"。文章探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策略,增设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具体课程、以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来创新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立足网络平台来拓宽融入的渠道四个方面,确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载体,担负着传播理论、培养能力、引领思想、解疑释惑、坚守阵地的职责;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原创性、时代性,活用传统、坚持学理性和普及性原则;要打造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具有中国风格、有理有据、千人千面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打造专兼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和探索的优秀素材。分析"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通过发挥思政课教师作用、丰富校园"五四"文化、拓展学习形式、挖掘"五四精神"内涵等方面入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社区义工课为例,在社区义工课堂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投身社区义工志愿服务的自觉意识,探索通过社区义工服务践行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路径。  相似文献   

17.
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现实素材。教师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继承和弘扬常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依托本地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以梳理常州“百年工商文化”历史为基础,诠释常州“百年工商文化”之意蕴,最后构建常州“百年工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以期为在常高校以及其他地区高校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课程思政推进高校体育健体育魂,既有利于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有利于以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健体育魂功能。但是部分高校仍然面临体育教学目标制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尚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体育课与思政课学科壁垒较明显、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等困境。对此,应该明确体育健体育魂目标,发挥体育健体育魂功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打破学科间壁垒,建设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在文化润疆背景下,立足于新疆高校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验探究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中华武术文化培育的影响,探赜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武术公共课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对大学生中华武术文化的培育,新疆高校武术公共课要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武术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武术育人条件;教师应加强自身武术文化素养,夯实武术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植根于革命年代的红色实践,发扬于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红色传承。将红色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响应,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思想肃清,是对“原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深化。因此,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精心夯实融入的理论基础;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扩宽融入的实践机制;依托现代新媒体技术,大力拓宽融入的传播渠道;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提供融入的各种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