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胜墓     
陈胜,河南登封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为了反抗暴秦统治,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公元前208年,起义受挫,陈胜被害。今永城芒砀山主峰南侧脚下有陈胜墓冢,高2.6米,周长27.3米。墓碑高2.5米,宽1.1米,厚0.23米,碑上有郭沫若于1975年的亲笔题字:“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陈胜墓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陵园,是豫东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陈胜墓@王爱华  相似文献   

2.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字季,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农民出身。壮年时,曾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广大农民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刘邦就参加到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来。在陈胜、吴广牺牲后,成了起义军的领袖。 刘邦生平“不好儒”,他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秦亡之后,他继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二○九年七月,在祖国东南大地,卷起了革命的狂飙,陈胜、吴广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从大泽乡开始了。这次起义不仅揭开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序幕,而且以它光辉的业绩彪炳于史册,永为后世景仰。陈胜在号召群众起义时,响亮地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许多同志在研究这次农民起义时都注意到了,并把它作为起义的口号。尽管他们对这一口号革命性的估计有  相似文献   

4.
陈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战乱的国家。有一种习见的内战,被学术界称为“农民起义”。陈胜是“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农民领袖”。因此,对陈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本身,也有助于认识作为一种普遍地经常地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的“农民起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西汉中期(前221—前49)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公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农民大起义,秦王朝终于被推翻了。原来的农民起义领袖刘邦、凭借着农民战争创造的历史条件、依靠起义农民的革命威力,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6.
正陈胜的车夫,杀主投敌,终亦被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响当当的千古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陈胜,字涉,与吴广等揭竿而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农民起义",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发现课本中课文注释有几处知识性问题值得商榷。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九年级上册,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毛泽东“不当陈胜王”的教导,使我感触尤深。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但自立为王后就骄傲起来,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真的称王了。《史记》记载:陈胜杀害了在殿上直呼他小名的乡亲父老。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又有哪一个皇帝能允许别人对他有  相似文献   

9.
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活动家.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少时曾以佣耕为生.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政府征发闾左农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在被征之列,被指定提任屯长.在向渔阳行进途中,这支队伍因雨受阻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不能按期到达戍地,秦朝法律规定,戍边误期要以死罪论处.陈胜、吴广经过商议认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决定举行起义,从死亡中杀出一条生路.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坚  相似文献   

10.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声势大,发展快,并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但在起义的初期,不管是首倡者陈胜、吴广,还是势力最大的项家军,都是打着"楚"的旗号,这是由于"楚"在历史上虽因各种原因而灭亡,但很多楚人却把这笔账完全归之于秦,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故义军以此来收拢人心。  相似文献   

1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语石破天惊,一个不相信天命,敢于向命运抗争的造反形象应声而出。陈胜,虽出身低微,却不甘心受人奴役。他渴求摆脱贫穷,渴望改变生存现状,果断策划"举大计",引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实现他的"鸿鹄之志"。期间他的豪言壮语不仅掀起反抗狂澜,更彰显他的不同寻常的才能胆识和勇者无惧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充分发挥了我国农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但由于过去有的史学家把它作为单纯的农民革命,有的人把知识分子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全部抹杀,或是把过去参加农民革命的知识分子一律说成是混入农民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野心家,这是不合事实的.今天,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知识分子在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胜者,阳城人也”,课文注释“=[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陈胜条与此注相同,《辞海》阳城条“县名,周为颖邑,战国初属郑,名阳城。秦始置县,汉因之。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五代后周废为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即阳城人。故城在今登封县东南。”课文注释、《辞海》、《辞源》都认为陈胜的家乡阳城是现在的河南登封。这些解释都很有权威,但却经不起推敲。陈胜起义前利用楚人尚鬼风俗做准备,起义时打着楚人怜爱的项燕的旗号,起义后又以“张楚”为号,可见陈胜是楚人。陈胜为王后,从前一起佣耕的故人见到陈胜的殿屋帷帐时,…  相似文献   

14.
陈胜起义,匹夫首倡。他开中国农民革命之先河,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史。然而,陈胜原籍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吴广祖籍阳夏(今河南太康),以他二人任屯长的九百戍卒拟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秦律:戍卒应按期赴边,“失期,法当斩”。按理说,这九百人应从河南中部顺通衢大道荥阳附近北上,何以取道东南而反折向北呢?(从走向看拟穿过汴、宋之间或绕过孟猪泽取道沛郡北上)这一聚讼,悬二千余年而未决。或说陈胜原籍之阳城在今河南项城东南,不在登封县东南:或说秦时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次数多、规模大,这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重要特点。远在战国时期,就有小规模的民众暴动。自“陈王奋起挥黄钺”,农民革命更是绵延不断,此伏彼起。  相似文献   

16.
《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叙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整个过程,作者通过对陈胜这位英雄人物的经历背景展开叙述,表现出了《史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文章的叙述描写进行分析,呈现出三条不同特色的线索,也就是思想面貌、人物个性、艺术感染.这三条线索同时推进,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出陈胜的传奇故事经历.司马...  相似文献   

17.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18.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后的“史海拾贝”,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陈胜“苟富贵,无相忘”这句名言。大致内容是(陈胜)说:“如果将来我们中间哪一个富贵了,一定不能把大伙儿忘记了啊!”一个雇工笑着说:“我们这些给富人当雇工的人,能富贵吗?”这样翻译不符合《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这是“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动力”说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师尚诏领导的农民起义便是当时发生在河南最大的一次起义。师尚诏(?-1553),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当时,豫东一带接连发生了水灾、风灾,农作物产量大降,但官府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丝毫未减,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师尚诏便和本乡好友王邦用商议起事,两人分头发动群众,很快就得到数千人的拥护。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师尚诏宣布起义,并决定首先攻取归德府(今商丘市瞧阳区古城)。师尚诏首先派人潜入城去,然后内外夹攻,明军守将惧怕逃走,义军一举占领了归德府城,处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