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数学课上,老师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都很惊奇:“数学课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老师:“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很好”老师点点头说,“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用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呀?”“缩句和列式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呀?”  相似文献   

2.
there存在句(There-existential Sentence)表示“存在”概念.也就是大家熟悉的(There be NP)句型.由于它结构特殊,应用范围广,多数人只注重其结构特征,忽略了它的语义特点,因而造出有语病的句子.为什么“There were several view pointsconsidered”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句子,而“There were all viewpoints considered”就是一个错误的句子呢?“Someone was reading”可以转换为存在句“There’s someone reading”而“Everyone was reading”为什么就不能转换为There存在句呢?本文拟对There存在句的主语特征、应用及与其它句型的转换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1.给加点的字注音。静谧( )②凋零( )2.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末“毫无张扬之意”与第③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画线句中“最温柔的记忆”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请用一个词语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仿照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完成句子。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  相似文献   

4.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一些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和思考,发现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包》,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幺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写的情况一句比一句严重。”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句只是说结了冰,第二句已经成了厚厚的冰甲,第三句  相似文献   

5.
“不如”解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人们立志(求学成才),(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关于《为学》一文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西师院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象上边的句意那样翻译的.教材中没有注解“不如”二字。这就给一些师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如”即“及”义.“不  相似文献   

6.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7.
王佩 《教师博览》2005,(8):48-49
曹雪芹写了一部大书,人们能背诵得几句来?有位朋友幽默日:“我只背得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引得在座之人皆哈哈大笑。友人之言是戏语,大家笑笑正好开怀解闷:但曹雪芹的这句“名言”为何脍炙人口?难道就是一个“登徒子”的“好色”的“审美感受”?若那样.《红楼梦》“风斯下矣”!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     
一、判断题,你认为对的打“√”,错的打“×”。《1.猫《》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凡卡》的作者是契诃夫。()“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夸张句。()“3.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这句话只运用了拟人手法。()“4.我们的工作难道能有一点马虎吗?”这是一句疑问句。()“5.我们不能没有这朴素的爱国情感。”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6.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这句话的缩句是“颜色明亮”。()“7.鼎”字是上下结构。()“8.凡卡写信”是一个完整的句子。()“9.谁也不能否认这件好事是小朋做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A句,完成B句。使两句意思基本相同或相近。每空限填一词。1.A.ImJimGreen.B.JimGreen.2.A.Gladtoseeyou.B.toyou.3.A.Werealso(也)fine.B.Wereall,.4.A.Whatsyourage,please?B.you,please?5.A.WhatretheyinEnglish?B.WhatEnglish?6.A.DaviddoesntspeakChinese,Ithink.B.IthinkDavidChinese.7.A.Areweallheretoday?B.heretoday?8.A.Theyreallinnow.B.Allarenow.9.A.AreyouEnglish?B.you?10.A.“Thankyouverymuch.”“ThatsOK.”B.“a.”“Youre.”11.Thisballlookslikethatone.Thisballthatonelook.12.Wheresthewa…  相似文献   

10.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色》,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这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危险的程度一句比一句深。”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清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揣摩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下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小提示】对文章的分析揣摩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完成,仔细品读是分析揣摩的基础。质疑探究3.“假山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与“技术”可以对调位置吗?为什么?4.“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的“高树”与“低树”换位行吗?为什么?5.“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  相似文献   

13.
1.问:“What's in the teacher's room?”一句中的两个“'s”用法一样吗? 答:句中的这两个“'s”用法不同。What's是What is的缩略形式,这个“'s”意为“是”。teacher's不是teacher is的缩略形式,这个“'s”是名词所有格  相似文献   

14.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15.
一.在同义句转换题中常见“What…”句式与“How…”句式互换。综观这两句式的转换题,主要有以下几类:a.询问或提议,“What/How about+名词或动名词?”效果一样。如: How/What about the yellow one?那黄色的怎么样? What/How about going for a walk?去散散步好吗?  相似文献   

16.
《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这是个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但为什么总理每看完一句话就要画一个“小圆圈”呢?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诗歌教学中,“句“的概念如何确定?是一行为一句呢还是按句号(。)定句子? 泰县 田成功 通州 龚建忠 田、龚两老师: 编辑部转来你们的信和稿,让我谈这个问题。 先说说古诗中的“句、读(dòu逗)、标点”。 如今的“句、读”使用非常分明,即文辞语意已  相似文献   

18.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1.第三句中,“客愁”的“愁”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戈满地”为什么会给“客愁”产生一个“破”的作用?诗人这样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3.“初”、“惊”二字极其传神,试析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两句写春雪飞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表达了…  相似文献   

19.
标点两题     
问号问号常常容易用错,主要忽视了两点:从结构来看,问号是句终号。有些同志把它作为句中号,这是通病。他们错误地认为,凡是表示疑问的句子(不管它独立与否),甚至只要用了“什么”、“怎么”、“吗”、“呢”之类表示疑问的词,就非得用上个问号不可。针对上述情况谈两点看法。一、单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只能用一个句终号。请看:1.你敢吗,欧也妮?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神速”部分1.设疑探究,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一词。(出示幻灯)①“关键”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指什么?②比较句子: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120公里。A.自由读句子,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B.课文为什么选用第一句?C.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好“只”、“还”,突出“关键”。3.那红军又是怎样把握这个“关键”,“飞”到泸定桥的呢?又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