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左右尊卑的问题:有时“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请侯生(空着左边的位子,让侯生上坐);而有时则右为尊,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还有司马迁不惜笔墨叙述鸿门宴的坐次安排,是何用意?这些都涉及到我国古代左右尊卑的问题,弄清了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解惑”,而且可以深达其旨。  相似文献   

2.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左”与“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方位名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用“左”用“右”大有讲究。周朝、秦朝、汉朝时,以“右”为尊,世家大族称“右族”,皇亲国戚称“右戚”,西周大学称“右学”,专记历史大事的史官称“右史”。那时右尊左卑还具体表现在居住的方位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普通平民则居市区之左,等级十分森严。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言及“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这里的“闾左”指的便是居住在里门左侧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亦写到,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孔子的“敬”思想分析了对“礼”的本体意义和为用价值。“敬”不仅能够成就自身之德,使人的行为和谋事莫不自觉地以礼为尊,恰恰合礼,而且“敬”德还具有巨大的示效感化作用,形成人人循礼的良好风气,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6.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所谓治教“三字诀”,即指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三个字,即:“爱”“尊”“造”。  相似文献   

8.
以甲骨中“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在“受”“止它”类卜辞中,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对这个动词的富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9.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白喜欢“飞”,是因为他的飘逸浪漫;刘长卿垂青“摇落”,是因为他的坎坷不幸;许浑喜欢“湿”“身”,是因为他的嗟卑叹苦。不同的诗人由于身世遣际、审美情趣的不同,吟诗作文,斟字酌句,亦各有情钟。  相似文献   

11.
夏“丐”荨     
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  相似文献   

12.
周侠 《学语文》2011,(4):66-67
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一些古文中,关于“左”、“右”和“左右”多次出现,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山东教育》2004年第6期,在“各抒己见”栏目中,薛炳群老师在《腊梅·蜡梅》一文中就究竟是“腊梅”还是“蜡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查阅《新华词典》,发现“腊梅”条中仅有“腊梅,一作蜡梅”,而解释词义则是放在“蜡梅”词条中。可见,“腊梅”与“蜡梅”这两种写法都不能算错。那么,苏教版教材为什么把“腊梅”改成“蜡梅”呢?蜡梅一名不知源于何时,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晚应在唐代。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诗云:“故里琴尊侣,相适近蜡梅。”杜牧也有诗“蜡梅还见三年花。”蜡梅为什么称蜡梅呢?宋代任渊在《黄庭坚诗序》里说:“香气似梅…  相似文献   

14.
“宣”,有疏通、排解的意思,所以有“宣泄”一词,如“宣泄”一下郁闷的情感。而“渲”,绘画时用笔蘸水化开先前涂在纸上的颜料,使色彩浓淡适宜,这种动作称之为“渲”。“渲染”便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可显出物象的明暗向背和墨彩的浓淡深浅。所以“宣”、“渲”两字虽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字义更是各异,不可将“宣泄”写成“渲泄”。  相似文献   

15.
“学术民工”与“学术老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不少研究生都“尊”称自己是“学术民工”,而将导师呼为“老板”、“包工头”。明眼人一瞧便知:研究生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学术民工”却人在屋檐下,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暂不提研究生自身将来有多大作为,而就其群体来讲,在人们眼中已属于知识分子上层人士了。研究生作为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许多学校都实施了“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就是说教师的好坏优劣由学生评定。有人说,这样做,“道哪能尊?师哪敢严?”有人说,这是“大民主”、“一窝哄”,还有人说,这种制度“弊大于利,甚至会积弊成俗”,如此等等,不断责难。我是一名教师,在河南科技学院任教,我认为“学生评议教师制度”好。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8.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9.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能引起可燃物的“自燃”。“自燃”由于是一种自发性的、不需要人为去点燃或加热的氧化反应,于是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许多同学经常把“缓慢氧化”等同于“自燃”,把它们当成是一回事,其实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两种不同的化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