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以降,整个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近代文学因而充满着深重的苦难与悲情,20世纪中国文学延续了近代文学的悲情与感伤。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网络文学重要类型的穿越小说的出现,重构了人们的历史想象,消除了国族悲情与感伤,为阐释当下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文学感伤色彩的文化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文学的感伤色彩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消沉失意不同,与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纯粹个人的感伤也不同,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也不是同步的,它根源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所生发出的强烈的社会理想,他们身陷绝望之境而不绝望,感伤就是他们在泥沼中昂起头颅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近代历史和政治斗争的背景上,着重探讨了中国近代文学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指出由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全民族抗敌精神,作家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学的革新创造精神,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汇成了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文学主潮,焕发出时代精神,成为作家巨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4.
悲情化的语言描述使王安忆的小说具备一种感伤美与诗意美,本文主要从叙述手段、叙述方法作为切入口,从悲情语言的口语化、悲情语言的陌生化,悲情语言的诗化三方面探讨这种语言的创作技巧,深层次地了解作家的创作主旨,洞察作品中凸现出的底层关怀、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丹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2):98-100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词作成就与李清照相仿,然而命运却更加多舛,婚姻生活尤不如意.一番感伤全数倾吐在其词作当中,而这一切却是由于她情感的错位、悲情无限及其强烈的心灵抵抗意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不仅是唐代爱情诗的奇葩,在历代文人的爱情诗也是不可忽视的佳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爱情的世界中,李商隐得到了无限的感伤和悲情。在他的诗作中,大都诗情真事实,含蕴繁富,意绪深长,缠绵往复,深细婉曲,凄艳迷离,极富艺术魅力。诗人将三次爱情的失落与仕途的沉浮、身世的悲慨杂糅在一起,构架起作品中悲叹伤情的美感,李商隐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熔词铸语,将“无端”的思绪和混沌的心灵与爱情的悲情互相交融在一起让其爱情诗充满着感伤、哀叹和朦胧凄艳。  相似文献   

8.
岛崎藤村作为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中日近代文学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剖析岛崎藤村与创造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中日文化的交流历史,进一步拓展岛崎藤村与中国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必须加强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限定性,同等重视政治与文学两个方面的信息源,并注意区别其它历史阶段文学史的教学,从而改进近代文学教学不尽人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特别重要的时代。近代文学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划时代转折,这个转折的意义同以往任何一次文学变革都迥然不同。由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介入,近代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几乎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格局,开始融人世界总体文学的发展潮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断代与性质问题,国内外研究者曾提出不同意见,其中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从鸦片战争时期划至“五四”运动时期.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应包括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前这一百余年的文学.第三种意见认为,从文学实际出发,中国的近代文学,应从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延伸到“五四”运动之后.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应包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百年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逐一评价五部冲国近代文学史之后,指出它们虽然水平不一,但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程中,都有所突破,且各具特色.它们都分别反映了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为我国的近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建国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近代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的阶段也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近代文学研究状况来看,在整个文学史研究中,仍属最薄弱的环节.今天,借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召开的机会,就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文学,就它的总体上说,是与封建社会的文学不同的、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即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是否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呢?有的同志着眼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特征,认为只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改良维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文学才发生了与封建社会文学不同的性质上的变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就是以康梁维新变法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分野的.  相似文献   

15.
据我所知,华南师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室是高等学校中为数极少的近代文学专业研究室.早在十几年以前,他们就编写过中国近代文学讲义.嗣后,又相继出版过《龚自珍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黄遵宪诗选》,以及《中国近代文学评林》丛刊等多种有关中国近代文学论著.大约是五、六年前,他们接受了国家教委的委托,从事列入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编写工作.最近,这部由该室管林教授、钟贤培教授主编,由其他几位同志共同参与编写的,被列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想,这无论对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还是对于近代文学学术界,都应当说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拜读这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新著,我以为这是一部颇富特色的著作.举其大端,约有三项.第一,是其体例的创新.任何一部著作的体例,都首先是著作者对于研究对象的认知体系和取舍框架,同时,对于读者也是一种相应的传播体系和认知框架.我国的文学史著作,从190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本)问世以来,各种文学史相继出版,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全国近代文学领域的老、中、青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赣州,在赣南师范学院隆重召开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江西近代文学研讨会,就中国近代文学的诸多问题百家争鸣、激扬论坛,反映了当前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中国近代文学的理论建构及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绝望的忧伤——虹影小说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全球化时代,虹影跨越文化和时空的隔膜,借唯美而忧伤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背离传统、游离时代之外的悲情形象.在虹影的作品中,女性的欲望成为其悲情主人公赖以存在的生活主色调.尽管阅读时会被她或抒情或反讽或荒诞的叙述所迷惑,然而,浸染其中的对于生命本真的寻求是一如既往的,虽然从她令人眩目的背景描述里让人产生后现代的错觉,实际上超越了时空樊篱的虹影却是彻头彻尾的追梦人--对于本我价值的追求,古典,浪漫,感伤,悲情.从那些或压抑或叛逆的角色塑造里,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绝望的忧伤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卢梭的《民约论》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卢梭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引人瞩目的“卡里斯马”形象。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近代文学中的卢梭形象具有工具化、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感伤”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中的情感意绪。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感伤的历史传统,但在中国当代叙事语境中,感伤却一度遭到主流话语的挤压、放逐,直到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勃兴,“感伤”才重新开始“回归”。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文学浅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品质、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均可溯源到近代文学的一些先行者的思考与实践上来,特别是与早期启蒙主义先驱者推动"白话文学"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说,近代文学是新文学之父,没有近代文学的艰苦求索,勇敢实践,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